无名图书的logo
无名图书
  • 最近更新
  • 文学
  • 社会文化
  • 历史
  • 经济
  • 理工科
  • 政治
  • 健康
  • 自然科学
  • 计算机
  • 设计
  • 美食旅行
  • 思想
  • 生物
  • 建筑
  • 绘本
  • 天文
  • 中庸(杜维明作品系列)

    杜维明

    评分 8.5分

    《中庸》是儒家传统中的重要经典,既是五经之一《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后又被宋代新儒家尊为“四书”之一,地位和影响与《论语》、《孟子》、《大学》同列。作者用诠释学的方法,,把中庸作为一种人文主义构想的展开、而非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清楚地说明《中庸》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和完整的结构,而且只有通过对文本作出整体性的解读,才能透过它的表层语义达到对其内在意义的理解。

  • 仁与修身:儒家思想论集(杜维明作品系列)

    杜维明

    评分 8.4分

    作者的第一部英文论文集,以一种分析、描述的方式来检讨儒学思想模式的某些显著特征,集中反映了其60-70年代对儒家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探索。作者从古典儒学、宋明儒学和现代儒学三个维度来讨论儒家思想的核心关切:仁与修身。在古典儒学部分,作者要论证的是,儒学象征着一个精神不断的自我转化的过程;在宋明儒学部分,作者通过对宋明儒学家生活方式“内在情境”的进一步探索,来说明个人成长的中心地位在宋明儒学的思考

  • 儒家思想新论

    杜维明

    评分 7.2分

    中国文化传统范式中“自我”的价值究竟如何?以尊奉群体和谐为旨趣而闻名于世的儒家思想体系是怎样规定人的自我底蕴的?在“创造性转换的自我”的命题下,本书向世人展现出潜藏在儒家思想传统中的新意境。

  • 思想·文献·历史

    杜维明

    评分 暂无

    《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是在杜维明教授召集下的2006-2007年度哈佛-燕京学社“思孟学派工作坊”的集体研究成果。陈来、梁涛等学者围绕与思孟学派关系密切的近年来的出土文献《五行篇》,从哲学、历史和文学多个视角,梳理和还原思孟学派的渊源与传承,具有学术史上的重大价值。

  • 儒家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

    杜维明

    评分 7.5分

    儒家不只是中国文化的自我表述,不只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也不只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资源。 《儒家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20世纪访谈》,“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从各种角度探讨儒家的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如抗议精神、群体的批判的自我意识、人文主义、内在的超越、体验之知、根源意识与全球化、本土经验与现代化等等,希望激活儒家的生命力,扩大儒学的发展空间。</

  • 灵根再植

    杜维明

    评分 8.2分

    80年代,杜维明从伯克利转到哈佛任教,常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和国内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切磋儒学。 《灵根再植 : 八十年代儒学反思》记录了杜维明先生在80年代的“植根”工作,从“陆象山的实学”到“刘宗周的主体性”,无不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乃至对启蒙的反思。 杜维明,当代新儒家代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发言人。先后求学于东海大学、哈佛

  • 否极泰来

    杜维明

    评分 8.0分

    21世纪,儒家已从“一阳来复”走进了“否极泰来”,但钱权和儒家结合,使其价值异化,导致精神资源荡然无存的危机却大大增加了。 《否极泰来:新轴心时代的儒家资源》一书,关注在“新轴心时代”,儒家如何充分发挥其批评精神,成为促进财富和权力转化为创造“公共善”的动力,为儒学第三期发展,走出一条较为宽阔的道路:汲取自家的泉源及其他文明的精华,丰富具有全球意义的儒家价值。

  • 文明对话中的儒家

    杜维明

    评分 8.2分

    “对话文明”应是新轴心时代的标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重建全球政治与经济的新秩序才有可能,儒家应该为此承担一个重要的角色,可谓“任重而道远”。 《文明对话中的儒家:21世纪访谈》“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涵盖了2002到2013年杜维明先生的最新访谈文章。这些访谈不是在象牙塔里为儒学痛切陈词,而是借此对现代性、全球化、启蒙心态做出的回应,并提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的思维

  • 文化中国

    杜维明

    评分 7.1分

    90年代,杜维明先生的更多精力在于开展“文化中国”的论域。《文化中国》着墨最多的是儒家的人文精神,以纠正将儒家入世的价值取向和凡俗人文主义混为一谈的印象,突显儒家一脉相承的批判精神。

  •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

    杜维明

    评分 6.5分

    杜维明先生新作,解读二十一世纪儒家精神的内核,倡导对话新文明 本稿为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多年儒学研究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对21世纪的儒学的展望,来回答何为人、人的生存的意义的问题。内容包括如何认识儒学、儒学的现代困境和自我转化、儒学第三期与21世纪儒学、21世纪儒学的五个问题等,认为21世纪儒学可为人类文明提供精神资源,并能创见性地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

  • 新加坡的挑战

    杜维明

    评分 6.7分

    1982年新加坡教育发展总署邀请了杜维明、余英时、许倬云等八位教授,就新加坡中学的“儒家伦理”课程进行讨论,发表演讲,以期拟定一个观念性的纲领。本书就是这次“极富吸引力的思想探索”的记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杜维明的四次公开演讲,主题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儒家对于“学”的理解、儒家伦理与东亚企业精神,以及儒家伦理在东亚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作者与新加坡国会议员和几位部长们的讨论的记

  •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杜维明作品系列)

    杜维明

    评分 7.3分

    1988年作者应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的邀请,以“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为题,开设了13次的公开课,从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和多因素的视野来考察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代精神的儒学诠释。作者的核心关切是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以回应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兴起的著名命题。作者认为,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之间有选择的亲和性,并没有反证韦伯的命题,但却迫使韦伯命题只通用于现代西方。也就是说

  •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杜维明作品系列)

    杜维明

    评分 8.3分

    本书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

  • 儒家思想

    杜维明

    评分 7.9分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部英文论文集,继《仁与修身》之后进一步确认做人与修身在儒家传统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对儒家“自我”概念做了传述和诠释,把儒家的自我作为创造性转化的观念加以理解,并对如何探索儒家传统中的丰富资源提出了一些方法。作者还探讨了宋明儒学的本体论,即主要思想家所理解的人性的形而上,及宋明儒学中的宗教性与人际关系。

  • 道•学•政(杜维明作品系列)

    杜维明

    评分 7.8分

    本书是杜维明在1982年至1987年间所撰写文章的合集,所收录的文章各有侧重,试图藉此理解身兼儒家之道的历史典范和现代体现的儒家知识分子,从而对儒家知识分子进行了历史的和比较文化方面的考察。在作者看来,儒家知识分子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是向着道、学、政等方向展开的,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某些精神,并有可能丰富现代知识分子概念的内涵。他试图通过阐发儒家知识分子的某些特征,发掘出“隐藏在累积而成的儒学人文

  •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杜维明作品系列)

    杜维明

    评分 8.2分

    作者八十年代数次来大陆,与大陆学人就儒学传统、儒家精神、中国文化等议题做过多次深入的研讨和对谈,本书即是这些思想交流和交锋的记录,其中关于儒家的“创造的转化”、“超越而内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及“士的自觉”等的讨论,代表了作者在八十年代的核心思考,和作为第三代新儒家在思想领域的创造性的贡献。

  •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

    杜维明

    评分 7.8分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是杜维明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的三部随笔作品中的第二部。杜维明70年代初短暂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之后,1971-1981年转赴伯克利,《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伯克利十年(1971-1981)》所收文章是这一时期的心得随笔。伯克利十年,也是杜维明自动选择了一条符合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做哲学”(doing philosophy)的道路在伯克

  • 龙鹰之旅

    杜维明

    评分 7.9分

    50年磨一剑,于丹最欣赏的儒学家杜维明求学治学心路历程3部曲首次出版,反思儒家人文精神,从儒学里学会做人。 编辑推荐: ★于丹强力推荐:杜维明是我最欣赏的儒学家,不仅由于他的学问,更在于他教会我们怎么去做人。 ★杜维明:当代新儒家领军人物、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央视CCTV “中华之光”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 现龙在田

    杜维明

    评分 9.0分

    《现龙在田:在康桥耕耘儒学论述的抉择(1983-1985)》记录了已界不惑之年的作者在生命旅途经历巨大转变的关头时的所思所想。书中所收都是1983-1985年杜维明从伯克利回到哈佛任教期间吐露的心声,所关怀的范围变成广义上的“文化中国”而不是地理、族群或政治定义下的狭义中国,所了解的儒家也是包括了东亚各国在内的“儒家文化圈”。 海报:

  • 天与人

    杜维明

    评分 6.6分

    2009年12月10—11日,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顾问”、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携手登临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就“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这一主题展开了三次对话,系统探讨了儒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与意义。该书不仅收入了杜维明、范曾的对话内容,也收进了二位学者在现场与楼宇烈、万俊人、陈来、董强等学者交流的内容。 书

  •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

    杜维明

    评分 7.9分

    现代社会以日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的实质是物质主义。著名学者杜维明和卢风在对话中着力探讨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

  • 杜维明文集(共五卷)

    杜维明

    评分 8.8分

    《杜维明文集》共分五卷,第一、二卷是作者负笈北美,游学欧洲、东亚与印度的感悟与体验,第三、四卷是纯学术化、学理性、专业性的论文与论文集,第五卷关于中国哲学等方面的论文。

  •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杜维明

    评分 7.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