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杜维明作品系列)的封面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杜维明作品系列)

杜维明

出版时间

2013-07-31

ISBN

9787108043092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1988年作者应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的邀请,以“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为题,开设了13次的公开课,从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和多因素的视野来考察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代精神的儒学诠释。作者的核心关切是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以回应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兴起的著名命题。作者认为,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之间有选择的亲和性,并没有反证韦伯的命题,但却迫使韦伯命题只通用于现代西方。也就是说,西方的现代化虽在历史上引发了东亚的现代化,但没有在结构上规定东亚现代性的内容。因此,东亚现代性是西化和包括儒家在内的东亚传统互动的结果。

作者对儒家传统和现代精神的理解烙下了80年代的深深印痕,如从韦伯—帕森斯—哈贝马斯一脉相承所构想的理性化过程作为现代化的本质特色,而对以福柯、德里达、拉康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进行的反思则涉及较少。而作者对东亚现代性中的儒家因素则从几个层面来把握: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精神资源,企业伦理,民间社会的“心灵积习”,生命形态的价值取向,认为发掘儒家传统的人文资源,不仅有助于中国现代精神的发展,也可以用来构建全球伦理这个设想。

目录
儒家创新的契机(代序)
前言
第一讲 轴心时代的涵义——引言
儒学传统在中国文化区的现状
反思的三个基本前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重读。很有启发性。
这本书里几次提到弗洛伊德说西方从传统到现代经过了三次突破,一次是哥白尼说明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一次是达尔文说明人类不是万物中心,一次是弗洛伊德说明人不是完全自主和自我创造的产物。这话到底出自哪里?出自《精神分析导论》第三篇第18讲,而且弗洛伊德说的是人类素朴的自恋遭受到的科学的三次打击,他实际上是将自己的理论视为科学,而将反对潜意识理论的原因归结为自恋。弗洛伊德开启的是后现代对现代主体性如笛卡尔的反对,因此不能说这是从传统到现代的突破,而是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突破。
杜维明先生于八十年代末的台湾公开课讲稿辑录,还好并非是断裂的思考。除了年代久远这一点之外,他这本著作有挺高价值。其一在于,沟通了西方理性主义主导的现代精神与传统儒家思想。其二在于,把儒学在现时代的生命力当做问题思考,并希望在如今这个现代环境里寻找回答西方的存在困境的洞见。至于结果,他指明了从韦伯--帕森斯--哈贝马斯一条线索的西方精神,同时阐释近代以来形成的工业东亚,使得东亚现代性有了独特面貌,看到了儒学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他提出儒学三时期说,并希望儒学在第三时期内能回应现代性的问题,找到其理论的生命力。
王阳明
好书,首先是科普,很好,没有太多被个人观点左右,比较客观全面。 然后是关于当下的思考,30年过去了绝大部分内容依然有价值。 这也是一本值得过一段时间重读的书,前面的科普虽然浅显,但是也不是随便就能吃透。后面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前进,价值会越来越小,但时代也会筛选出那些一直有价值的观点。 不过感叹一下这书是2013年出版的,现在是2019年,不知道放现在这样的书能不能出版,可能反而不能了。
经典。
废话太多了,往往连跳几页才能读到值得细品的内容。论述松散,尤其是同古希文明的比较,作者以自我观念先行,即便有一些不乏洞见,但由于缺乏引证就显得很独断。
儒学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