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明到衰落(上下)
[美] 雅克·巴尔赞
评分 8.9分
编辑推荐: ★30岁构思,50余年酝酿,85岁动笔,93岁出版,美国“国宝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毕生心血巨著! ★《纽约时报书评》惊叹:史学大师的绝世之作!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评论界赞誉为“20世纪的文化圣经”! ★著名学者余英时唯一亲笔推荐的西方文化史,专门撰文盛赞: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而是
乱世潜流
罗志田
评分 8.8分
近代百多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类思潮和思想论争此起彼伏,如乱花迷眼。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从“二十一条”到北伐,各文都多少触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些面相,又都与民国政治相关,多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包括战争和外交在内的政治行为,以及其他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思想、社会现象。
胡适文集
胡适
评分 9.5分
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国际声誉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在文、史、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五四"以来影响中国文化学术最深的历史人物。他活跃于社会政治领域,是中国自由主义最具诠释力的思想家。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校庆100周年的1998年曾隆重推出《胡适文集》(12册),对所收作品均作了文字订正和校刊,其中有一部分作品,采用了胡适本人的校订本或北大的收藏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改变中国
史景迁
评分 7.7分
这本书写的是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在1620年代到1950年代这三百多年来,这些人贡献优异技能,供中国人驱策。初则引入天体运行理论,终则让中国人见识到空战战术与原子科学的神乎其技。 史景迁从上百位在华工作的洋顾问中挑了十六位代表人物。这十六人各有所长——有天文学家、军人、医生、行政管理专才、翻译家、工程师,还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他们的生涯虽横跨三个世纪,但是所积淀的生
叶
[美] 周锡瑞
评分 8.0分
(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获得者周锡瑞代表作)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 柯文 罗威廉 裴宜理联合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倾情作序并推荐)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中的家族命运沉浮) 《叶》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
北平日记
董毅
评分 8.4分
董毅编,王金昌整理的《北平日记(1939年-1943 年共5册)/王金昌日记收藏系列》作者董毅出身于民国初年的一个封建仕宦家庭,家境殷实,但随着时代变化,军阀混战,社会紊乱,经济式微,民生凋敝,其大家庭逐渐衰落破败。七·七事变日寇侵华,*是给董家每况愈下的生活境遇雪上加霜…… 作为一名大学生,他饱偿了日寇侵华、山河破碎、沦为亡国奴的痛苦。尤其是日伪统治下那种生活艰难无着、身心备受压抑、个性不
长征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评分 8.3分
一本记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绝境,被迫转移,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脱离险境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1985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这本书中开始了解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
留学北京
[英] 吴芳思
评分 7.2分
1975年,作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十名赴英学习的中国学生的交流项目,吴芳思和另外八名英国学生到北京学习了一年。中国学生都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学习英语,以便继续进行“文化大革命”。可是我们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 吴芳思和同班的中国学生一样,有半年时间在工厂里,跟制造火车头的工人们在一起;或者在农田里,向农民学习如何捆白菜;在泥水里,学习如何插秧……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
天公不语对枯棋
姜鸣
评分 7.6分
这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
譚佳戀
评分 9.1分
貫穿中國東北的第一條鐵路,原是甲午戰爭中國新敗後 「聯俄制日」政策下的產物 經由簽訂鐵路合同 俄國不僅取得鐵路修築經營權 甚且進一步將觸角伸展及於鐵路經營權以外的其他利權 致使中東鐵路地帶成為中國的化外之地 也是俄國在華最大利權所在
上学记(增订版)
何兆武 口述
评分 9.3分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
五四运动史
[美]周策纵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
两访中国茶乡
[英]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
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多次来到中国,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植物资源。回国后写下本书,详细记录下1843年和1848年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对中国茶叶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也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福琼对中国了解的深入,福琼在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美]张灏
评分 8.5分
【内容简介】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依然处于一种混乱而失序的局面。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实验环境,即所有的政治思想得以在此间交汇、碰撞。对当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段时期不仅意味着伴随西方扩张而来的社会政治秩序的崩溃,更是传统世界的瓦解。当 危机加剧时,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会感到有必要设计新的世界观,以恢复周围世界的道德与社会秩序
旧邦新造
章永乐
评分 9.0分
本书是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一本法律史著作,探讨了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法律史的叙事。 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深度的讨论。作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并增补了"国体、精英吸纳和荣典制度"等内容,深度剖析了1911
国中的“异乡”
王东杰
评分 8.1分
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学术上更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在全国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中,都还处在一个边缘位置,被视同“异乡”;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难日亟和国家政治统一进程的加快,其地位才得到提升。不过,这也把诸多新的政治、社会和学术力
鸦片战争
[日] 陈舜臣
评分 7.5分
柏杨、司马辽太郎高度推崇的陈舜臣实力考据代表作 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 串联20多位重要人物、引用40余份奏折与书信等史料、辅以16幅罕见图片 全面复盘晚清后80年历史大观 - 关于鸦片的“弛禁论”与“严禁论”之争,谁是真正的主导? 因鸦片而外流的白银 一共有多少? 鸦片有毒,损害身心,为何众多贫苦百姓却甘之如饴? 明治维新竟是鸦片战争推动的? - 【编辑推荐】 ★ 丰富史料,多
旭日残阳
桑兵
近代史大家还原从“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进程 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关键历史节点 拆解辛亥政坛政治博弈,孙中山袁世凯间的政坛斗法 【内容介绍】 本书是桑兵教授多年来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结集,共计八篇。晚清的政权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场大戏,本书以“旭日残阳”譬喻共和登台与帝制终结,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国肇建的半年左右时间里,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严格意义
士变
罗志田教授剖析中国近世思想巨变的重磅新著 揭示近代从“士治”到“士变”的关键性转折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是一个旧渐去而新未立的过渡时代。罗志田教授以“士变”为轴,考察了近代多个关键性的社会思想转折,既有世事更迭,也有思想激荡,以此连缀起时代的变迁。作为一本考察中国近世思想巨变的通论性著作,本书视野宏阔,洞察敏锐,剖析细腻,读来一气呵成,展现了一幅连绵变幻的历史长卷。 内容简介: 梁启超曾言,近代中
傅斯年
王汎森
评分 9.2分
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一个失范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将一代知识分子陷入了种种的两难。傅斯年便是身处其中的个体。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 丰富的人物之一。作者利用台湾史语所珍贵的“傅斯年档案”和《傅斯年全集》等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在整个时代
潮来潮去
[英] 方德万
评分 8.6分
近代中国海关始于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期间,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赢得政权后未几结束。一个世纪中,它的身影不仅出现在中国的内陆腹地,还出现在远在西北的乌鲁木齐,甚至是西南的喜马拉雅山。 无论沿海,还是内陆,海关对于中国而言都是一个重要机构,也是weiyi一个未有中断且势力几乎可达全中国的机构。 近代海关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所提供的监
重写旧京
季剑青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尤其是在告别帝制、民国建元的时刻,承载着古老文明意识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而如何看待、处理和安置这些“历史与记忆”,使它们不断融入“现代”中国的现代生活之中,相关讨论、争议贯穿了整个民国乃至共和国初建时期。在大量典籍、诗文、建筑、城市规划、民族国家等问题的“书写”互动下,作者直面各种形态的材料,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既结构化地呈现了古都北京逐渐消逝的气息,又在现代性理论
北洋军阀史话
丁中江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我北洋团体”、“我北洋派”自称。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史话》(全四卷)是丁中江先生积累多年心血的力作,资料翔实,记述完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南京1937
[丹麦] 何铭生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上的黑暗阴影,它也是二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何铭生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军队如何以破竹之势向南京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野蛮程度。 不同
魏玛共和国的反民主思想
[德]库尔特·松特海默
作者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各个流派的政治思想的传播,认为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客观上造成了纳粹的上台,希特勒的革命理论是滋生极权主义的温床,而联邦共和国受到此思想模式的威胁,与魏玛共和国受反民主的思想威胁在方式上完全相同。
革故鼎新
杨天宏
中华民国前15年北洋政府时代是民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变化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本书从民初标志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索民国创立之初的制度建构及运作,力图对民国政治史上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寻和廓清。比如,中国为什么在如 此短的时间内就经历了由“帝国”而“民国”等的嬗变?为什么被描绘得最为黑暗、最无法律秩序的北洋时期却成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
宋案重审
尚小明
——“过去一百年的宋案研究史,其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 · ·北大知名教授尚小明力作 · ·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 ·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编辑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 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
新政、立宪与革命
李细珠
中国历史的航程在20世纪初年面临着一次艰难的抉择。在这个社会政治大变动的时期里,内忧与外患交加,危机与生机并存。“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前途出路问题的时代中心课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到国人的面前。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政治运动——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
乡国之际
徐佳贵
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中国史学界的热门议题,但目前所论多集中于相关文本的知识思想“内容”,或默认个别通都大邑的转型过程“代表”了全国的情况。本书以晚清浙江省温州府为个案,将“地方”置于“知识转型”之前,且突出某一当事人群体——地方“士人”的视角,为的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某一相对“边缘”之地为焦点,将知识观念变迁在地域上的展开作尽可能立体多维的再现,以此检视晚清阶段知识转型“地方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