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南京1937的封面

南京1937

[丹麦] 何铭生

出版时间

2017-10-31

ISBN

9787520110266

评分

★★★★★

标签

近代史

书籍介绍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上的黑暗阴影,它也是二战时期中国战场上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何铭生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本书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赢得淞沪会战之后的日本军队如何以破竹之势向南京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证明了其野蛮程度。

不同于以阵地战为主要特色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则是装甲车和空中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快节奏的运动战。这是两年后希特勒入侵波兰的“闪电战”的预先上演。面对这场现代化的机械化战争,南京守军的抵抗虽是英勇无畏的,但最终还是在日军的凶猛攻势下归于失败。和淞沪会战一样,南京保卫战不仅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许多国家的士兵和平民也同样见证或参与其中。德国顾问、美国记者和英国外交官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一支新的力量也出现在其中,斯大林派出的苏联飞行员在挑战日本人的制空权。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中国人——无数甚至都未留下姓名的士兵和平民。这本书就是献给他们的,他们应该得到历史的重视。

在驻东亚资深记者何铭生的笔下,南京保卫战的史诗故事和南京大屠杀的黑暗篇章被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因《上海1937》一书而获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最重要的史实纪录者的身份,因这部开创性的叙事史著作而得到巩固。

这部了不起的作品填补了论述第二次中日战争的英文著述中的明显空白,首次全面阐述了1937年的南京战役。作者将出自中国、日本和西方资料来源的研究生动地交织进对军事、外交和文职上下各层面的真知灼见之中。何铭生的这部作品引人瞩目,眼光独到,也许是因为只有一个外国人才能够客观地对待中日两国之间的激烈冲突。

—— 理查德• B. 弗兰克(Richard B. Frank),《瓜达尔卡纳和垮台》作者

何铭生再次巧妙地将源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广泛素材编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出紧张的个人经历和震惊世界的国际冲突。……当我们注视着一个新近崛起的中国时,何铭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了更接近于中国意识表面的巨大灾难。……何铭生的戏剧化风格为描述20世纪历史的强大作品增添了一种扣人心弦的小说般的品质。——罗伯特•A.卡普(Robert A. Kapp),《四川省和中华民国:省级军阀与中央政权,1911—1937》作者,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

通过阐明苏联空军参战与援助国名党军队的重要性,何铭生澄清了此场战争中一个不那么为人所了解的侧面……书中最后一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最有力的描述,也许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的最好分析。《南京1937》本身就是一本关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另一部作品《上海1937》的绝佳续篇。 ——J.布鲁斯•雅各布斯(J. Bruce Jacobs),莫纳什大学亚洲语言与研究系荣休教授

何铭生很好地把南京陷落的本质和广度联系了起来。他所写的书经过了深入研究,让人手不释卷。他的视角既有战略层面,也有战术层面,其观察既有立足当地的细腻描写,也有来自国际背景的高屋建瓴……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那些想了解在西方国家卷入之前的远东地区的战争本质的人。——克里斯•巴克姆上校(Major Chris Buckham),军事评论员

何铭生从外交和军事两个视角熟练地解释了大到军队调遣,小到单个士兵行动的许多事件,包括中日两国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上的考虑,同时巧妙地为南京的沦陷做了铺垫……何铭生在继续为二战亚洲战场的起源提供深受欢迎的、可读性强的、多视角的解读,而这正是其他著述在匆忙地寻求珍珠港事件之后其他事件的真相时通常会掩饰的。 ——《战略之页》(Strategy Page)

在这本出自精心研究的著作中,何铭生审视了从信件和日记中获得的证人证言,并将这些与日本人占领南京后所产生的战斗记载相并列。他的这种努力,使得南京成为传奇城市的确切原因一望而知……对一桩鲜为人知的事件的极有价值的记录……对战争黑暗面的无情揭示。——《军事历史月刊》(Military History Monthly)

此书与同类型的其他书籍不同,不仅在于其所利用的资料来源的多元化,还在于其作者的全球视角……新闻式写作风格使得《南京1937》成为一本能令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乐意阅读的著作。军事战术的分析与日记和回忆录中所揭示的两军官兵的战斗经验及心理状态的生动描绘相互印证。……所附的许多照片和地图更增强了其效果。——《军事史杂志》(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一丝不苟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够幸运的话,何铭生将继续撰写这些历史。现在离中国军事史的黄金时代距离还很遥远,但如果像何铭生所著的这类书籍继续出版的话,那么中国二战史的黄金时代就可能为期不远了。—— 战略之桥网站(Strategy Bridge)

目录
致谢 1
作者按 3
前言 7
第一章 新的战斗打响了 11
第二章 “全面出击!” 4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强推一部作品 可同裴士锋的《天国之秋》对照阅读 最悲惨的可能是有生之年历经两次屠城的人 “他们悲伤的眼睛已经看得太多”
甲骨文翻译这本儿书意义真不大,堆砌史料的流水账,也无甚独到见解,就是为西方人做科普用的。而且个人比较关心的点,比如中日双方的战略战术、主要人物的命运、事件对后世的影响等等,都讲的比较浅略,要么干脆没讲。事实上我一直对南京大屠杀很忌讳,因为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孱弱大国在危难关头无奈又无望的外交游戏;以成千上万士兵的牺牲去弥补技术落后的劣势;南京城失守后混乱大撤退中的内部杀戮;以及滞留城内跪在外国活菩萨面前乞求庇护的老百姓,等等等等,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太过沉重,太过耻辱了。关于一直悬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问题——日本军队为何残忍到如此地步?何铭生给出了一些自己的解释(对中国人“不领情”的愤怒、军官团的质量问题导致纪律败坏、天皇近亲朝香宫鸠彦王参加阅兵式所带来的恐慌等等),倒是值得关注
本书是海外少有的一本关于抗战当中南京保卫战的专著,借助于官方档案、文献和各种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等多元化来源的资料,拼接起一幅关于南京保卫战全过程的完整图卷。全书由外交层面的国家交涉与斡旋、军事层面的中日两军交战对垒和社会层面的战争之中的中国民众生存状态这三条线索齐头并进,新闻特稿式的写作方式赋予了本书极强的可读性和文字张力。“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甲骨文引进的这本新书,理应在南京和中国其他地区,获得更广泛的阅读。
在特殊的日子里刚好看完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海沦陷之后,要不要进攻南京在日方内部也是存在争议而不是顺理成章的,但最后主战的鹰派胜利了,南京变成了抗日战争史上最惨酷的炼狱。许多年后从上帝视角去看历史,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和无力。人类命运走向的决定往往只是由某几个关键人做出,但沉重的后果又落在千万无知的,被时代的车轮裹挟着往前走的“个体”身上。
2018已读01。作者运用来自中方、日方以及西方观察者的档案材料建构出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这段时间内的中日战争史,主题虽为战争却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面向。作者作为新闻记者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与场面描写能力,将每一天中发生的大小事件交代得井然有序、栩栩如生,带给读者如观赏纪录片一般的享受。此外,本书在用语上的冷静克制有利于对真相的还原,这在国内的抗战书籍中委实罕见。
值得阅读
和所有通过欧洲视角看亚洲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想当然和傲慢。作者认为日军犯下的暴行是因为日军高层秉持泛亚主义来拯救中国,在对方不领情的心里落差下引起的惩罚行为,实际上在孙中山放弃凯末尔式媾和时日本就已撕破泛亚的假面,只有赤裸裸的领土诉求。其次作者记载日军在攻击中华门阵地时国军藏在城内的炮兵部队一弹不发,认为这是怯懦与注重武器装备胜过注重人的残酷——这完全就是傲慢的胡说八道,中国军队面对日军战车可堪一用的就是一点少的可怜的战防炮,如果面对日军的步兵攻势轻易暴露位置,很快会受到对方的火力覆盖,那么步兵面对日军战车只能被白白屠戮。不是每个国家都是美利坚,他们可以用弹药赢得的胜利我们只能用血肉换取,就像蒋介石所说,如果我有20架B19,我为什么还需要滇缅公路呢?
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浩劫。南京开战前中国不想打,打不过;日本也不想打,再扩大战争会陷入消耗战;德国不想打,两边都是盟友;苏联、美国也不想打,全世界全人类都不想打,还打得这么惨,对于身处二十世纪的人来说一定相当绝望,彼时人类发明了飞机电话,上天入地通信,亚非拉如中国日本也在民族解放,比肩神明之力,也轻易就能制造地狱。 日本军队下克上擅自进军,国军对农村地区的总体焦土战术。 大屠杀会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日本人病态的武士道精神,加之大量逃兵混在百姓之中。值得思考的是日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农家孩子,“武士道”这个词原本是和他们毫无关联的,这是否是他们如此执著的原因。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景是军民们逃难时,没能上船的士兵会朝着船上的人群射击。
“所有地方的人民,在饱受战争蹂蹦的西班牙,在遭到践踏的阿比西尼亚,以及正在遭受着苦难的中国”
2018.3 “即使我们处死中国士兵也不会有多大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口普查登记不完整,而且也因为有相当多的士兵无家可归,要查证他们的存在是不容易做到的。” @2021-01-19 19:40:03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