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的logo
无名图书
  • 最近更新
  • 文学
  • 社会文化
  • 历史
  • 经济
  • 理工科
  • 政治
  • 健康
  • 自然科学
  • 计算机
  • 设计
  • 美食旅行
  • 思想
  • 生物
  • 建筑
  • 绘本
  • 天文
  • 出版时间
  • 更新时间
  • 评分
  •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美] 史蒂文·约翰逊

    评分 8.6分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这是一本以新颖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本质的科普常识巨著。专注于人类文明史上6种里程碑式的创新发明,审视伟大创意的力量与回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倾心之作。同名纪录片《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分辑播出,并取得良好收视。6项创新,6种颠覆世界的方式。这是一本现代器物史,透析人们日常使用的基本物品的起源;更是一本社

  •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英] 汤姆·斯丹迪奇

    评分 7.7分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连接 回顾互联网的前世 预言互联网的未来 ……………… ※编辑推荐※ ☆《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务人士必读书之一 ☆ 回顾互联网的前世,颠覆你的思维,升级你对互联网的认知 ☆ 人类历史上一次全球大连接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电报时

  •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

    [法] 玛特·富尼耶

    评分 8.3分

    人类的发明智慧,常常源于自然 …………… ※编辑推荐※ ☆ 精彩案例追寻仿生故事,通俗语言揭秘仿生发明 ☆ 高清标本照片+手绘原理图,轻松看懂仿生发明的科学基础 ☆ 丰富模块涵盖物种信息,贯穿历史文化与奇思妙想 ☆ 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方知自然之智慧与慷慨

  • 永生的海拉

    [美] 丽贝卡·思科鲁特

    评分 8.2分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她的细胞

  • 全球科技通史

    [美] 吴军

    评分 8.4分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 动物生活史

    [英]约翰·亚瑟·汤姆森(John Arthur Thomson)

    评分 8.4分

    《动物生活史》主要叙述了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单细胞类动物的生活状态,所介绍的物种空间分布极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南极洲等均有涉及,能够极大地拓展读者对于生命多样性的视野。书中重点叙述人们了解最为详细、确定的哺乳类和鸟类动物,偏重于记述动物在野外的生活。作者是英国知名的博物学家约翰·亚瑟·汤姆森爵士,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状态的观察,研究它们怎样解决觅食、求偶、地盘、种

  • 科学的隐忧

    [英] 杰里米·鲍伯戈

    评分 7.2分

    反思、揭示、挑战人类社会的科学现状。《科学的隐忧》对全球化与科学发展、科学如何工作和共享、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有限资源、科学与商业竞争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 科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否像我们想象中的一样健康?科学系统对培养科学家起到了什么作用?杰里米·鲍伯戈以清醒和颇具挑衅的眼光,对当前的全球科学状况做出批评,揭示了一个即便是科学家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的紧张而残酷

  • 为自然书籍制图

    [日]楠川幸子

    评分 9.5分

    本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关于16世纪自然知识中的图像维度的扎实研究。在16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在自己的研究和著作中使用图像,作者首先探究了文艺复兴时期主导书籍印刷的技术、经济、艺术、政治条件。但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些图像应该如何被使用,应该被赋以何种程度上的权威性,它们能够证成哪类真实,等等。作者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等为例,仔细追踪科学家们对图像的处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