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封面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美] 史蒂文·约翰逊

出版时间

2016-09-19

ISBN

978750866111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感到好奇。这本书以独特的角度带领我们走进这些现象的背后,揭示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是如何从对自然界的敬畏,逐渐走向科学探索的。
作者简介
史蒂文·约翰逊是一位美国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和畅销书作家。他已出版9部作品,包括《完美未来》、《好创意从何而来》等。同时,他还担任了美国公共电视台和英国广播电台系列片《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的主持人和联合制作人。约翰逊创建了多个有影响力的网站,致力于传播科普知识和创新理念。
推荐理由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对玻璃、寒冷、声音、清洁、时间和光等自然现象的探讨,揭示了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中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还穿插了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奥古斯塔·埃达·洛夫莱斯对数学和计算机发展的贡献,使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关怀。
适合哪些人读
对自然科学、历史人物和人文关怀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读者
对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论
当作发明史趣闻八卦看看就好了,这本书口碑不错。但如果想通过这六个发明的过程总结人类科技树的进化方式,我觉得有点想多了。 当然,不排斥有些发明的过程确实有些让人心头一亮的因果关系证明(证明而已,此处是动词),但总的而言,恐怕是只有启发心智的作用而不是可以模仿复制的秘方。
联系是件太有意思的事。
技术领域的蜂鸟效应:一个领域内的创新最终引发表面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领域内的变革。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是,印刷机的发明使得大众通俗读物的流行成为可能,进而催生了人们对眼镜的大量需求,玻璃镜片行业因而在新市场中蓬勃发展起来,这一社会经济条件为显微镜与望远镜这些前沿光学技术的发明提供了条件,最终引发了撬动旧范式的天文学革命。
从科技meme的角度阐释历史,别有一番趣味,更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复杂系统演化的本质是涌现:当技术准备到达临界点之后,同样的创新总会被不同的人独立发现。如果技术准备不足,那么超前的创意也只能埋没于故纸堆中,等待后人重新发现。作者在这本书里只攫取了几个他认为较为重要但是容易被大众所忽略的科技meme,相信有更多的遗珠还等待着被发现。
技术和思潮总在重塑人类社会,有意思。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待今天的科技进展,有趣有料。
粗看是一部关于发明创造的故事集,主线分为玻璃、制冷、清洁、声音、时间、光6大主题,选材很标新立异。社会问题的爆发、科技发明的产生、人们的意识形态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一堆看似不相关的新兴事物竟被作者挖掘出一条条串联的线索,虽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读来也许也有那么点道理。作者对发明创造和文明进步间关系的分析视角还挺有意思。
轻松有趣,洞见深刻。创新并不是某个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不同领域成果的杂交。
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演化犹如生物进化,是否可以对庞杂的新事物分门别类?这本书抽象出技术创新的 6 个母题:玻璃、寒冷、声音、清洁、时间、光,这相当于为读者梳理出 6 条主要的创新路线。 但是技术创新又和生物进化不同。生物通过基因变异来获得进化,而技术必须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组合进行迭代,并且这种迭代是网络化的、系统化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因此我们说,“时势造英雄”,或者“只有时代的英雄,而没有英雄的时代”。这个结论,无论在技术创新,还是在政治和商业变革上,都无一例外地成立。 整体读起来比较流畅,概括出来的 6 个母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里面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让人或唏嘘感慨,或会心一笑;对文化和社会学的延展也点到为止。
什么糟糕的翻译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