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魅力
[美] Andrew Leigh
评分 7.6分
中国美学通史(第6卷·明代卷)
叶朗,朱良志
评分 暂无
《中国美学通史》的第六卷即明代卷。本卷是对明代美学的论述,概括了明代美学的特点与基本内容,对重要人物的美学思想及主张做了归纳和阐述,体现出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 作者认为,明代美学的特点可概括为情与法、意与形,即由法而情,性情说别开生面;由意到形,感性审美异军突起。这两个特征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审美情趣逐渐受到重视的历史现实,与明代思想领域对传统的思想的反叛密切相关。明代美学是中国古典
中国美学通史(第4卷·隋唐五代卷)
叶朗 主编,汤凌云 著
评分 7.8分
《中国美学通史》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的发展史。美学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论性思考,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所以这部美学通史不同于审美文化史、审美风尚史等著作。 《中国美学通史》是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由叶朗任主编。 这部美学通史共有八卷,分别是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
中国美学通史(第3卷·魏晋南北朝卷)
叶朗 主编,胡海,秦秋咀 著
本卷对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美学家、美学发展的脉络等,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内容全面,论述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思想多元、文化多彩的时代,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依据宏观历史背景,对该时期美学的全貌做了全景式的叙述,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新内容和新视点,比如: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与美学的关系,王弼玄学开启美学之新途,阮籍、嵇康的音乐美学,西晋时期的美学思潮,东晋多元的
中国美学通史(第5卷·宋金元卷)
叶朗 主编,朱良志 副主编
本卷从宋金元时期的历史出发,对宋金元时期的美学史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社会形态的发展来说,宋金元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成熟的时期,思想文化发生转向,有前期儒学向后期理学即所谓新儒学转变;从政治结构来说,周边民族进一步壮大进而建立全国性王朝;从经济结构来说,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文化、商业文化繁荣;从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来说,方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凡此诸端,都对美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卷完整地
中国美学通史(第8卷·现代卷)
叶朗 主编,彭锋 著
《中国美学通史》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的发展史,它不同于审美文化史、审美风尚史等著作。《中国美学通史》重视研究各个时期的重要美学概念、范畴和命题,勾勒了一个理论形态的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把握中国美学的内在逻辑线索,不是孤立地介绍单个的美学家和单本的美学著作。《中国美学通史》既注意在哲学、宗教等相关著作中发现有价值的思想,又注意发掘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还注意到
美学意识形态
[英]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评分 7.7分
85个实用好学的幽默技巧
福柯的生存美学(第2版)
高宣扬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细致地阐述福柯思想的著作。作者试图厘清近年来流行于学术界的有关福柯思想的各种观点,使全书不是仅仅单纯论述福柯关于“权力”和“性”的观点,而是结合福柯本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历程,依据多年来福柯对其思想的自我诠释及其思想风格和写作风格,以生存美学为基本线索,把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权力和道德系谱学”、“真理游戏”、“生命政治”、“自身的技术”、“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等等和“生存美
头顶的星空
潘知常
本书是作者多次美学演讲素材及内容的整理稿,共十五讲,涉及古今中外典型文学、美学案例,对中国传统文化、国人缺乏终极关怀的性格特征等分析得非常透彻,全部立论围绕审美是一种最高的生命活动这一命题展开。 潘知常(1956年12月12日-),中国著名美学家,著名战略咨询策划专家。当代中国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生命美学”。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
美,这奇特的理念
[法] 朱利安
评分 7.1分
什么是"美"?西方历代哲学家如何各自演绎并逐步发展起如今"一统天下"的美的理念?中国思想又是如何看待"美"的?在"美"于19世纪末被引进之前,中国思想是否已经具有一套评判和鉴赏艺术的标准?西学中的美之理念是否存在没有被思想之光照亮的盲点? 作者认为,西学中的美之理念的单一化特征,使得我们脱离了感性的多样性。以致于当我们被纯粹来自感性的情绪所震撼时,理论的单一竟会令我们对自
中国美学精神(修订本)
本书以中西美学的比较为背景,对中国美学的理论价值加以阐发、诠释;采用一种特定的叙述方式:把对中国美学理论价值的阐发、诠释(横向的、一般性的),融化在对中国美学历史进程(纵向的、一般性的)的把握、描述之中。描述了在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中国美学的根本内涵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 潘知常,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澳门国际休闲学院校监,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
山水之间
(法)朱利安
评分 9.1分
作者爬梳欧洲的“风景”以及风景观的缘起及其兴盛与沒落,援用中国的山水观资源,让中欧双方思想面对面地凸显出各自的未思。之后,采取双边的人文资源而提出他个人对“风景”的新定义,认为欧洲的风景思想若要振兴,必须开采中国山水观。
淡之颂
[法国] 朱利安
评分 8.3分
作者朱利安从中国思想及文化的多种领域当中捻出了“淡”,以便将它作成一个审美以及哲思概念。淡的特点是无法被任何一种特殊的决定因素固定下来,因此能変化无穷。淡的主题在中国文化中也不断更新,从未受到局限:儒道释三教使它更丰富。“淡”表达了种种艺术——音乐﹑绘画﹑诗词——共同具有的理想。
幽玄·物哀·寂
[日] 大西克礼
评分 7.2分
大西克礼是日本现代美学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具有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的美学家,是日本现代美学由明治、大正时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后期即战后的过渡和转型过程的重要中介。 《幽玄·物哀·寂》对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 “幽玄”、“物哀”、“寂”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以其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而在日本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研究中卓荦超伦,堪称
哀歌:论文明的消极美学气质
梁超
梁超的《哀歌:论文明的悲剧观念特质》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探讨了文明发展的特质,这种特质因为人类心理和社会的诸方面成因,乃是一种符合悲剧观念的悲剧特质。 本书分为“本源”、“死床”和“物哀”三大部分。对传说、神话、史书记载进行意向解读,剖析了其中的悲剧观念、悲剧思维;从心理、政治、伦理、性别等方面展现了超越选择的四种冲突;同时也从悲剧观念的消极美学角度诠释了悲剧观念的形而上的形态。 书的内容富有
美学讲稿
易中天
评分 8分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胜,可供广大文学、艺术及美学爱好者阅读、赏析。书后附有《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
一个天文学家的夜空漫游指南
[美]郑春顺
评分 8.4分
这是一本以诗与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以在世界最高天文台的一次观星之夜为主题,按时间顺序展开导览。科学、艺术与哲学通灵共舞,探索人类与宇宙的终极意义;里尔克、莫泊桑、艾吕雅的诗句与梵高、高更、毕加索的绘画交相辉映。三部分内容所搭配的诗画旁白,就像手册中的分类彩插,吟诵夜 之诗行,描绘暗夜幽景。 · 一本以诗和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提供多维度的夜空遐想体验</p
日本色气
[日] 九鬼周造,[日] 阿部次郎
“意气”“色气”与“粹”,日本文化中独有的审美理论和身体话语,其初见于江户时代,诞生于町人阶层,脱胎于女性身体美学,可以说,这种独特的审美理论源自于社会底层在对抗礼教束缚和贵族审美之过程中燃起的一股生命力,是挣脱社会伦理之桎梏,从正统文化之罅隙中破壳而出的一种青春之美、叛逆之美、自由之美。 本书收录九鬼周造《“意气”的构造》与阿部次郎《德川时代的文艺与色道》,两位日本哲学家以横跨美学、语言学、心
云淡风轻
蒋勋
评分 8.0分
美学大师蒋勋从《诗经》《庄子》讲到文人书画长卷,从《千里江山图》讲到唐诗宋画,无论走到北海道的乡野、京都的寺院、旧金山,还是隐居池上,他心中挂念的都是王羲之的手帖、空海的书法等东方文学与艺术。他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融入这些他怀抱深情的事物,发觉云淡风轻或许才是生命的最佳境界。
写给大家的美学二十讲
宗白华
★美学大师宗白华写给都市大忙人的美学启蒙书,经典作品全收录,文艺青年、设计师、美学研究者常备案头书。 ★于诗歌、绘画、书法、雕塑、音乐中,唤醒美、发现美、寻找美、留住美,提高审美品味,提升艺术修养。 ★李泽厚、蒋勋、顾爷等一致推崇的美学大家,读者口碑称赞,美学领域不可错过的入门之作,值得反复阅读。 ★《妖猫传》美术指导屠楠深受宗白华美学思想影响,反复研究宗白华的美学文章,以“意境”传达东方美
宋
邓小南 等
评分 7.5分
宋代是中国历具有人文精神、有教养、有思想的朝代之一,有些历史学家将之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它结束了残唐五代乱局,使中华大一统的主体文脉得以延续,又在诸多领域独具开创性,深远影响到元明清乃至近代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陈寅恪先生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士人集体展现出“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魄与人格,重新划定了个人与天
谈美
朱光潜
评分 8.2分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重要著作之一,共计15篇散文。书中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全书以“谈美”“免俗”“人心净化”为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的人格及审美理想。 朱光潜(1897—1986),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谈修养》《西方美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