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钱小说
[德] 布莱希特
评分 暂无
尖刀麦奇思是伦敦大名鼎鼎的强盗头,也是一个“商人”。乞丐头皮丘姆控制了全市的行乞者,是赫赫有名的地头蛇。强盗头爱上了乞丐头的千金波莉,婚宴上警察总督布朗来道喜,原来强盗和警察是一家。乞丐头和强盗头一向就不和,乞丐头不甘女儿下嫁强盗头,结果去告了强盗头。强盗头罪恶累累,但关键时刻警察头帮了他,又使他摇身一变成了“银行家”,随后他又与乞丐头沆瀣一气,对市民为非作歹。 布莱希特(Bertolt B
去往第九王国
[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 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
穆尔克国的故事
[德] 汉斯·法拉达
评分 7.4分
《穆尔克国的故事》由11个小故事构成,故事中不乏告密的蚂蚁、凶恶的猫、爱小偷小摸的熊以及憎恶人类的大老鼠等经典形象,作者藉此表达了自己对光阴和美好的无限向往,以及对邪恶与黑暗的极度憎恶。 汉斯·法拉达:原名为鲁道夫·威廉·弗雷德里希·迪岑,德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儿童作家,以书写小人物而著称,长篇小说《小人物,怎么办?》时期最著名的作品。此后法拉达转型为儿童文学作家,并将“小人物的写作手法”糅合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
人类群星闪耀时
[奥地利] 茨威格
评分 8.6分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所写的诸如拜占庭的陷落、天才的《马赛曲》作者、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飞越大洋、列宁的一段曲折路等,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第二部分为《麦哲伦—— 一个人和他的事业》,是一个整体,写的是葡萄牙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和他一生的航海事业,真人真事,而又有所升华,让人详尽而又准确地把握了麦哲伦的一生及其所处的那段历史。茨威格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所
流放的老国王
[奥地利] 阿尔诺·盖格尔
评分 7.6分
《流放的老国王》是一本十分感人的关于父亲的书。 家里有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那家庭会变成什么样? 书中的这位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但依然充满活力,拥有不失幽默的智慧。只是疾病让他慢慢丧失了记忆和理智,他逐渐失去了他的生活。 他就在家里,可“要回家”的渴望无时不在。他的话语,表面上看毫无意义,但听上去却常常如诗般美妙。这些简短的句子中,魅力、幽默、自信和尊严,让我们相信这一切在人年老时仍然存在
荒原狼
[德] 赫尔曼·黑塞
评分 8分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吧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个姑娘玛丽亚,他在
悉达多
评分 9.2分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故事讲述了英俊聪慧的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为了寻找自我而踏上孤独的旅程。他一路曾跟随沙门苦修,聆听佛陀的教诲,也曾沉湎于名妓的温柔,迷失于金钱的诱惑…… 黑塞以充满哲理、诗化的语言展示了一名青年寻求自我的一生,表现了他作品一贯的寻找生命真谛、皈依自然的主题,影响深远,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
绝望者日记
[德] 弗里德里希·莱克
本书原本是来自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的文件,最初由斯图加特的一家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于1947年在德国出版发行的。不久之后,这家出版社便停止了商业运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有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系列名为“被遗忘的书籍”的文章,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66年出版了纸皮书,还出现了几种不同语言版本。该书的英语版本在1970年出版。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作者没有按时间次序写事件,而是
园圃之乐
诺贝尔奖得主黑赫尔曼·黑塞在战乱之年退隐山间,思考人性,他与花鸟相伴晨昏,共度寒暑,在耕读中寻得自我安宁,将泪滴感悟汇成了《园圃之乐》这本散文经典;黑塞的文字一如其笔下的水彩画,隽永平和,细腻雅致,似有一股淡淡的哀伤,又不乏对生命的超然顿悟。 赫尔曼·黑塞,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作品被翻译最多的德语作家,其代表作有《荒原狼》《悉达多》《德米安》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德] 海因里希·伯尔
评分 7.8分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又名《暴行是如何发生的,并能导向何方》。此书首次出版于1974年,先后被译为30多种文字,到2007年时,在德国的销量已达600万册,并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 卡塔琳娜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管家,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过着体面的生活。一次朋友聚会中,她与风度翩翩的路德维希一见倾心,坠入爱河。不料,路德维希被警方以抢劫银行的罪名通缉,他逃走了,
形同陌路的时刻
彼得·汉德克所著的《形同陌路的时刻》包含汉德克三个剧本《不理性的人终将消亡》《形同陌路的时刻》《筹划生命的永恒》。书中,各种人物轮番登台亮相,他们在这个中心相互碰面,相互妨碍,共同组成群体,然后又使之解体。在作者充满寓意和讽喻的笔下,这个包罗万象、千奇百怪、最终变得昏暗的世界舞台或许就是汉德克所感受的现实世界的微缩。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
浮士德博士
[德] 托马斯·曼
《浮士德博士》在讲述一位误入颓废和罪责歧途的音乐家天才而冷漠的一生的同时,作者揉进了古老的浮士德传说,使之与时代的迫切问题——“高度发达的精神灾难性地跌回远古的荒蛮”相契合,并与二战历史、德国命运紧密相联。从德意志民族性和精神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德国历史悲剧产生的原因: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为了能够超越自身局限,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竟故意让自己染上梅毒,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条件是让魔鬼允诺给予他最高
东方之旅
《东方之旅》是黑塞写作态度的转折点,从强调自我的完美个人主义,到献身给团体的崇高服务精神。描写生之追寻者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再有一位朝着模糊的理想奋斗的主角,而只有试图表达和实现理想的一个中心思想。透过十八世纪流行的“盟会小说”引人入胜的技巧,象征黑塞自己的书中主角H.H,为盟会所做的象征性旅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卡夫卡式”经验,终于为他所追求的永恒精神领域——“第三王国”下了有效的定义。 以象征
玻璃珠游戏
评分 7分
《玻璃珠游戏》是黑塞毕生的压卷精心杰作,也是他一生最后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主人翁克尼克在艺术的理想国成为最佳珠戏导师的过程,全书通过完整的奏鸣曲的结构,把主人翁的出生、感召、修业的心路历程淋漓地勾勒出来,可以说是黑塞毕生文学 的高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总结。这部小说出版三年后,黑塞荣获地位崇高的歌德文学奖,同年又获得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部小说是了解黑塞思想的锁匙,也是他一生文
生命之歌
评分 8.2分
《生命之歌》是憧憬东方思想的抒情诗人黑塞的作品。它描写一位音乐家因少年时期的恋爱事件而意外残废。当他经过艰苦奋斗的历程而以作曲家身份出现时,却遭遇到热情化身的友人歌手夺取了他的爱人。最后男主角库恩成了大音乐家,歌手莫德与女主角葛特露德缔结良缘,却因性格不相容而以悲剧结束了这场三角恋爱。故事中男主角库恩以伟大纯洁的意志,克服了艰苦的命运,谱成爱情与生命的凯歌。 这是一部满含哲理,以高歌音乐与纯洁爱
在轮下
评分 8.8分
《在轮下》是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当代德国文学界得奖最多的抒情诗人黑塞的杰作。黑塞运用淳朴与含蓄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主角汉斯·吉本拉德少年时期的生活、青春期的迷惑、神学校的教育与家庭背景。这是黑塞亲身血泪的经历,也正是黑塞自己的画像。书中充满着田园乡土的气味,对于心灵的危机与归宿的寻求有着传神纤细的刻画。 这是一位孤独的流浪者所奏出的优美的人生之歌。是一部以描写学生的悲剧,刻画青春期
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
[德] 亚历山大·克鲁格,[德] 格哈德·里希特
如同毫无诗意之处开出的花朵,每个人都曾经历生命中一闪而过的静默时刻,本书收录的,即是德国艺术家里希特和文学家、导演克鲁格对于这些时刻的记录和讲述,64张照片,88个故事,看似偶然,却又仿佛预示某种命运,微不足道的瞬间,有时重大到让人难以释怀。 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生于1932年2月14日,德国导演、作家。1962年,在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他和25
恋爱中的男人
[德] 马丁·瓦尔泽
《恋爱中的男人》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写作了他在1823年,古稀73岁时,在马林巴德的度假胜地对19岁少女乌尔丽克·冯·莱维措一见倾心的黄昏恋故事。本书为年过八十的作家马丁·瓦尔泽根据歌德晚年真实故事所著长篇力作,作家从歌德的视角出发,充满理解和同情地描写了这段充满爱恋与嫉妒、信赖与疑虑、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的忘年之恋,因此这不是一段名人的风流逸事,只是一个普通的恋爱中的男人的由衷心曲。歌德的这
迸涌的流泉
《迸涌的流泉》为马丁·瓦尔泽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原型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描写主人公在第三帝国下的成长历程。1998年甫一上市便引起巨大反响,数月之内卖出17万册,并荣获1998年德国书业和平奖。有评论家抨击此书没有出现奥斯维辛这个字眼,作者因此书被称为当代德国文坛最性格人物、最话题人物、最争议人物。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叙述了主人公约翰在童年、少年、青年三个人生阶段中的某段经历,以约翰的视角描写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
[奥地利] 斯特凡·茨威格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是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集,收文8篇,以其早期作品《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最广为人知,小说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人生中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恋爱故事。她敏感、矜持、沉默,倾慕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手。但是出于青涩,又或许是对世俗生活突然降临的恐惧,她在约定献身给对方的那一天从小提琴手家门口夺路而逃……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
痛苦的中国人
评分 7.2分
《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即《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在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
象棋的故事
评分 9分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1939年,茨威格携家人逃亡巴西,《象棋的故事》的故事背景就设在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因偶然机会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对弈,居然轻易地赢了他。可就在续弈之时,陌生人遇到了意外情况……这是他下的最后一盘棋。他从哪里来?有过怎样的遭遇?他的故事,让人惊奇,又让人心酸。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奥] 茨威格
该书收入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16篇,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马来狂人》、《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珍藏》等,都是茨威格迷们不得不看的名篇。书中还配有几十幅精美的插图,希望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斯·茨威格,二十世纪驰名世界的奥地利作家,也是近代德语文学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德语的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不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
昨日之旅
[奥]斯特凡•茨威格
评分 8.9分
-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奥地利籍德语作家 -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以冰冷的诗意书写隐秘的激情 -《昨日之旅》:尘封数十年的茨威格遗著,一段只能追忆无法重温的爱情。 -《情感的迷惘》:以惊人的慈悲之心,书写禁忌的同性之爱。 《昨日之旅》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收文8篇,其中包括《旧书商门德尔》《情
东方之行
《东方之行》收录了赫尔曼·黑塞对以印度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文字。他对印度的文学、绘画、宗教以及经典典籍都有着独到的见解。黑塞所论的问题涉及到:佛教、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间的关系,印度的童话,佛教教义的解读,对于《奥义书》等典籍的阐释等。此外还有关于印度的五个小故事。其中包括了极具民间传说色彩的传奇“一位印度王的传奇”,具有佛教意味的“印度式生命轨迹”,讲述西方人在异域世界经历的“罗伯特
动荡
[德]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偶然在地下室发现的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日记,促使八十五岁高龄的恩岑斯贝格尔重新串联起他生平所经历的东西方重大历史事件。他在20世纪60年代两次深入探访苏联、古巴、柬埔寨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记录下与赫鲁晓夫、卡斯特罗、西哈努克、杜布切克、聂鲁达等众多政治领袖和文学名人接触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足球战争、布拉格之春、德意志之秋、越南战争、尼克松访华……前所未有的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冲击,高涨的学生
乡村医生
[奥] 弗兰茨·卡夫卡
本书共收作者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佳作12篇。这些作品选自负有盛名的德国菲舍尔出版社《卡夫卡全集》校勘本,更忠实于卡夫卡手稿,纠正了此前一些选本中的谬误。本书译者均为卡夫卡研究者,译文忠实而传神,是一个全新的选本。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被尊为现代派文学大师。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布拉格,曾为保险公司职员,业余从事创作。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鲜为人知,死后引起世人广泛注意。先
乘着歌声的翅膀
[德] 海涅
评分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