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的logo
无名图书
  • 最近更新
  • 文学
  • 社会文化
  • 历史
  • 经济
  • 理工科
  • 政治
  • 健康
  • 自然科学
  • 计算机
  • 设计
  • 美食旅行
  • 思想
  • 生物
  • 建筑
  • 绘本
  • 天文
  • 出版时间
  • 更新时间
  • 评分
  • 历史与真理

    [法] 保罗·利科

    评分 暂无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解释学的创始人保罗·利科继其《意志哲学》之后的第二部主要著作,是一部论文集。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性的,中心点是历史和历史学家的真理。第二部分是事件性的,讨论文明和文化的各种主题,如工作、暴力、言语、焦虑等等。作者以现象学的方法为基础,阐述其关于历史研究的观点,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的历史观,对一系列政治事件和背景作了深入探讨。由于这部论文集,利科获得了

  • 西方的没落

    [德]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评分 6.6分

    《西方的没落》出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满创伤的年代里。它认为,历史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循环的,每一种文明在经历新生、繁荣的阶段之后,最终都会走向衰落,而当时的西方文明正走向没落。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极大争议,为此,斯宾格勒写了《悲观主义吗?》一文来反驳批评观点。晚年,他又创作了《人与技术》一文,探究了技术文明的窘境。除以上部分以外,《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精粹》中还选录了俄罗斯学者尤里·达维多夫的文章

  • 历史讲演录

    [法] 雷蒙·阿隆

    评分 暂无

    《历史讲演录》是雷蒙·阿隆的遗作,于1989年出版,同时还是1972-1974年期间作者在法兰西学院的讲课课程。雷蒙·阿隆深受维特根斯坦和波普尓分析哲学概念的影响,并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的多重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特别意义的历史研究。这是不可多得的表现雷蒙·阿隆跨领域研究的作品。 在书中,雷蒙·阿隆将盎格鲁-撒克逊的分析哲学与德国传统的社会学相融合,在其活灵活现的话语中使两股思想互相对话,并再现

  • 后现代史学理论读本

    彭刚 主编

    评分 9.2分

  • 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

    黄国信,温春来

    评分 暂无

    本书是一部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教材。编者温春来、黄国信积十余年田野教学实践之经验,撰成本书。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方法,解答了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等问题,阐述了田野实践教学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如何在历史场景中解读族谱、契约、碑刻等民间文献,以及在田野中阅读信仰仪式、开展口述访谈的办法;下编为教学案例,以编者在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教学实践为例,从问题导

  • 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

    舒健

    评分 暂无

    本书是目前国内关于大数据化与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本重要成果,它以三部分内容探讨了这一议题: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展现出了新动态,传统史学发生了转折乃至变革等诸多问题,需要用新的研究范式加以解决,那么有哪些新研究范式?其次,利用大数据进行历史研究对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再次,大数据时代,新的历史研究与传统历史研究应该如何完成继承与接轨,跨学科研究的可能路径又有哪些?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对

  • 东京时光

    许知远

    评分 暂无

    1870年代之后的日本,在脱亚入欧道路上飞奔的人们竞相抛弃着过去,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获取西方知识和技术的队列中。用红砖建筑、马车和高顶礼帽装扮起来的东京,在“日本的灵魂和西方的文化”的感召之下,成为亚洲全新的混血城市,这里弥漫着新的时代精神,链接着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以及无数的亚洲失败者与野心家。 许知远,中国最具号召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单向街书店创办人,多次获得《南方人物周刊》、《新周

  • 破译人类的明天

    [南非] 迈克尔·李

    评分 7.2分

    未来有两层含义:还未到来;终究会来。未来是不确定的,不确定,容易让人疑虑、担忧。这样的想法你我都有,甚至,现在也没变。不过,未来学家说,从前,先哲预知了现在;现在,我们也可以尝试解码未来。 科学地预见未知的未来世界是可行的吗? 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精确预见未来事件吗? 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未来? 迈克尔·李(Michael Lee):南非著名未来学者,知名智库“南非未来研究所”创始人,全

  • 历史学家的作坊

    邓文初

    评分 8.2分

  • 历史性的体制

    [法] 弗朗索瓦·阿赫托戈(François Hartog)

    评分 暂无

    本书被视为结构主义没落之后史学危机的突围之作和“新史学”的代表作,确立了阿赫托戈在学界的地位。历史性的体制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衔接关系;方式。本书强调社会现实与历史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从时间观念入手,衔接古代和现当代历史,论述了从古到今不同历史性的体制,填补了结构主义没落之后的学术理论真空,历史学的研究重新回到对人和精神世界的关注。阿赫托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时刻阐述不同历史性的体制,而不

  • 重建另一种叙事

    杨念群

    评分 8.1分

  •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聂溦萌

    评分 7.2分

    汉魏以来,史学独立,汉唐之间史书种类与数量的繁荣、私撰史学的发达广受关注。然而即便私人撰写的史书,若以王朝为记载对象,也必然包含官方因素。本书避免官修、私撰对立的视角,注意到官方常规化的修史体制改造了王朝史编纂的大环境,也使纪传史体裁发生了变化。 本书提出“官修史体制”的概念,指一套由制度保障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机制及相关职官设置。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官修史体制

  • 历史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

    曲水

    评分 8.8分

  • 治史入门

    戴逸

    评分 暂无

    本书是戴逸先生关于治史方法和自身学术理路发展的论述。书中从作者的经历和经验出发,介绍了从事历史研究的入门方法以及从事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具体方法,系统梳理出了相关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文献、典籍,并举例说明了其使用方法。本书对初学者来说,是一部十分实用的治史引路书。书中还有戴先生与学界前辈交往的经历及其自身治学经历,生动展现了一位有历史担当和人文情怀的学者形象。 戴逸,192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评分 暂无

    《中国历史研究法》为梁启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和现状,系统整理,专门讲演,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判断。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名著。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