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的logo
无名图书
  • 最近更新
  • 文学
  • 社会文化
  • 历史
  • 经济
  • 理工科
  • 政治
  • 健康
  • 自然科学
  • 计算机
  • 设计
  • 美食旅行
  • 思想
  • 生物
  • 建筑
  • 绘本
  • 天文
  • 出版时间
  • 更新时间
  • 评分
  • 普鲁士之战:1944-1945

    (英)普里特·巴塔

    评分 7.8分

  • 最后一役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评分 7.8分

    《最后一役》描写的是柏林战役,这是二战欧洲战场中的一场终极恶战,也是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起的最后一次总攻。这次战役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巨大破坏,是二战中最关键也是最血腥的一次进攻,不但导致了纳粹这头庞然大物的垮台,也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 在本书中,瑞恩详尽叙述了这场最后之战的惨烈经过,不但描写了惊为天人的军事胜利,更记录下了柏林的平民在面对盟军进攻时的遭遇。与他的另外两本书一

  • 最长的一天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评分 8分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本书为一卷《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

  • 战争史

    [英] 约翰·基根

    评分 7.6分

    《战争史》是一部集大视野、大格局和人类关怀于一身的经典巨作,它从文化的角度反思战争,从战争的角度考量文明,为读者提供一种异样而宏大的文明概览。 从人类起源到人类进入现代世界,战争从未间断。每一场战争的背后,都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欲望。国家经过征服、内战或独立而建造;伟大人物一般都是从事暴力或者熟知暴力用途的人;即使普通人津津乐道的侠客、骑士、武士文化,也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尚武精神。战争不是文明进程

  • 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宋宜昌

    评分 暂无

    没有高明的海洋谋略和高超和智慧,就无法成为一个影响和主导世界的大国,更不可能成为影响和主导人类文明的大国,甚到在激烈而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有被排挤到边缘的危险。海洋谋略关乎大国的生存与发展。本书以生动的文笔,深刻的洞察力和清晰的叙说,回顾和分析了世界主要海洋强国崛起、争斗、发展、衰落的历史,总结和揭示了各世界海洋强国在海洋谋略上的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揭示了海洋谋略的非常重要性。 宋宜昌,中国知

  • 杀戮与文化

    [美]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评分 暂无

    本书深入检视了由古至今的9场里程碑式的战斗——读者将从兵微将寡的希腊人击败薛西斯奴隶大军的萨拉米斯战役开始阅读,体验科尔特斯对墨西哥的史诗征服,最终一直阅读到关于越战期间春节攻势的情形。通过本书,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向读者们揭示了,为何在贯穿整个历史长河的漫长年代中,西方军队始终是地球上致命、有杀戮效率的军事力量。 作者: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军事历史学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弗雷斯诺校区

  • 最漫长的下午

    [英] 布伦丹·西姆斯

    评分 暂无

    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地回到法国,随即掀起滑铁卢战役。当时谁也不知道,拿破仑将自此战后永远退出世界舞台。更无人预料到的是,决定这一战,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的关键人物是英王德意志兵团的400名歩兵。他们负责防守拉海圣庄园,这里是通往布鲁塞尔的必经之路。 借助新发掘的目击者报告和细节,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布伦丹•西姆斯再现了奥普迪达旅长、巴林少校、步兵林道等400勇士出于反对拿破仑暴政的觉悟、对英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修订珍藏版)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评分 暂无

    对于亲身经历诺曼底登陆的人来说,1944年6月6日的清晨令人终身难忘。在此之前,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曚昽灰暗的晨光里,庞大的盟军舰队以庄严雄伟、令人生畏的气势,出现在诺曼底海滩的外围。来自英、美、法、加拿大等12个国家的年轻士兵,集结在这里,等候解放巴黎。与他们相对峙的,是希特勒用地雷、拒马、火炮阵地精心布排的“大西洋壁垒”。没人知道壁垒后方的战场会是什么模样,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天将对历史

  •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评分 7.6分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 离德国首都东部不到62公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即将打响,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将化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废墟。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一次,被复仇冲昏头脑的士兵将枪口瞄向了柏林市民,“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

  • 战争的面目

    [英] 约翰·基根

    评分 暂无

    本书是二战史学者约翰·基根的成名作,主要选取三个历史片段,解读真实的战争是怎样进行的。这三场经典战役分别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长弓弩的运用),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的滑铁卢战役(毛瑟火药枪的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运用)。史学家和文学家分析了战争的机制,或勾勒出了战争的轮廓,但如果不了解战争的面目,我们就仍不能真正理解战争。 一方面,战斗的过程往往琐碎且

  • 古希腊罗马军事史

    [德] 莱昂哈特·布克哈特

    评分 暂无

    对古今众多学者而言,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一个在众多方面都深受战争和军事影响的时代。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在编纂学上很大程度是战事记录,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众多文学和造型艺术作品都是以杀戮、战斗和战争作为主题的。本书简明扼要地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军事史做一个基础导论,中心内容是军事史中的结构和社会史、战略战术以及政治因素,作者在书中对从荷马时代到古希腊罗马后期的军事史上各个重要的路标和转折点均做出

  • 竞逐富强

    [美]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

    评分 暂无

    公元1000年,中国宋朝称雄世界东方,却又为何昙花一现?近代欧洲如何做到超越传统的封建帝国并最终在武备上一骑绝尘?战争市场化、武备正规化、暴力官僚化如何发生?如何催生两次世界大战?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怎样实现对战争工业化的推动?军事与工业如何互动?大国博弈的时代,技术、军事与人类社会如何实现共存? 《瘟疫与人》之后,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再出重磅力作。威廉·麦克尼尔在这部集军事、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

  • 战争艺术史(全四册)

    [德] 汉斯·德尔布吕克

    评分 暂无

    破解2300年世界历史演变秘密的里程碑式巨作,囊括人类政治、社会、军事、战略、战术的知识宝库。真正看懂现代世界格局绕不开的重磅经典! 在德尔布吕克撰写的四卷作品中,卷讨论了从希波战争直至恺撒麾下罗马武功的全盛时期的战争艺术。第二卷主要论述早期日耳曼人,但也论及罗马军事机器的衰落、拜占庭帝国的军事组织和封建制度的起源。第三卷用于论述战术和战略在中世纪的衰败,乃至近乎消失,其结尾部分展示了战术形式在

  • 1945倒计时:原子弹爆炸与改变历史的116天

    [美] 克里斯·华莱士,[美] 米奇· 韦斯

    评分 暂无

    1945年,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造成11万人死亡。 3天后,另一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断送了四万人的性命。 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二战正式结束。 广岛的这颗原子弹,爆炸前的116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究竟是正确的军事决策?还是违反人道的可怕决定? 本书从杜鲁门接下总统一职为起点,以倒数计时的方式揭开广岛核爆前的幕后故事: 是投放?还是等待日本主动投降? 投放,是会损害美国的对外

  • 中途岛奇迹

    [美] 戈登·W.普兰奇,[美] 唐纳德·M.戈尔茨坦,[美] 凯瑟琳·V.狄龙

    评分 暂无

    1942年6月,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派出了88艘舰艇组成的庞大舰队,而他们对面的美国舰队,仅有28艘舰艇。即便美国人事先破译了日军的密码,他们派出去的飞机,仍然被强大的日本海军像拍苍蝇似的击落了。 然而,胜利的天平在短短5分钟内突然倾斜。美国人交上了难以置信的好运,他们以1艘航母、1艘驱逐舰的代价,击沉了4艘精锐的日本航母。 本书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作者采访了美日双方的多名指战员,用公正

  • 不是耻辱

    [美] 约翰·托兰

    评分 暂无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还原美日太平洋大战的典范之作 ☆纪念英文版出版60周年,被誉为书写太平洋战争历史的“鼻祖之书” ☆多视角呈现美日争夺太平洋战争控制权的海空鏖战 ☆以上万亲历者口述为资料真实再现日本帝国海军走向覆灭的起始点 全书聚焦日本偷袭珍珠港到美日中途岛海战的半年时间,还原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历史真相,全面呈现轴心国日本从战略进攻变为守岛防御的战局转折,从而让人明白何为未来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