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问题的经济学
张曙光
评分 暂无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张维迎
评分 7.4分
本书涵盖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本书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第一手资料。 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
梅花与牡丹
姚余栋,李宏瑾
从自强不息、勤俭朴素的“梅花时代”,到创新包容、与时俱进的“牡丹时代”,中国国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水平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人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如何迎接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怎样满足社会变化的消费需求?书中从我国消费与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对比入手,敏锐地发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人口结构变迁等因素,让社会消费从高储蓄率的“梅花时代”转为需求多样化、兼容并包的“牡丹时代”,并睿智地指出,中
小趋势2015
吴敬琏
评分 7.3分
告别速度
林采宜
评分 7.2分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
李晓鹏
评分 8.5分
本书为《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系列作品的第1卷,本卷的落脚点是中华帝国的治乱得失。书中首先勾勒出了陆权与海权文明发展与较量的轮廓,并从地理、经济、政治等细节问题入手,解读了以海陆二权的此消彼长为线索的东西方历史进程。随后便展开帝国画卷:从三大“圣君”到雄猜之主,从门阀政治到科举革命,从边疆烽火到腹地平乱,从贫富分化到反腐风暴……这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全面梳理,颠覆了很多人们对历
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
贾康,苏京春
“供给侧”在经济学领域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中央领导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引发多方热议。迄今为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群体已努力进行了多年的相关研究,形成“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供给侧改革”绝非简单可贴标签的供给派复辟或模仿,而是基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而对接“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攻坚克难系统工程。 《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
大国雄心
[英] 马丁·雅克
过去200多年的时间,我们一直生活在西方制造的世界中,生活在一个“西方”概念等同于“现代”概念的时代里。然而21世纪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随着非西方国家力量的迅速兴起,西方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也将不再以效仿西方模式为主。中国将成为全球竞技场上的核心角色,并主导世界秩序的重新构建。 马丁·雅克认为,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绝不会变成一个西方式社会,它将保持高度鲜明的中国特
中国震撼三部曲
张维为
谈中国崛起,有国际比较才有说服力。 谈中国崛起,有理念支撑才有生命力。 谈中国崛起,有逻辑分析才有深入力。 20来年,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路走来,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悟。他亲眼目睹了不同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许多触动和震撼。 “中国三部曲”整合了张维为近年来的代表作《中国触动》《中国震撼》,是建设中国话语的尝试,也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贾康 苏京春
《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阐述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理论的同时,结合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如何较早实现崛起与跨越的案例,从历史角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考察这些国家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以拉美地区和“亚洲四小虎”为例,分析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贾康,现任全国政协委
菜场经济学
财上海
评分 7.8分
自2009年以来,京沪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以井喷式的方式在增长,与此同时M2(广义货币总量)的增长也在不断加快,总量屡创新高。中国的城市住房问题以及过快上涨的房价问题,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本书从货币、制造业、楼市三个维度探究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势,着重分析了三个元素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性,并对其中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作者给出了一些当代青年在现阶段的经济环
朗润园观点
林毅夫,姚洋,黄益平
《朗润园观点2016》以国家发展为中心议题,系统总结一年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专家、学者对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和进展的观点与看法,前瞻性展望与国家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全球格局演变、重大战略、制度与政策。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
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
第一财经
全球化发展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低迷的背景下,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一带一路”倡议正提出于在这一博弈的关口,为国际秩序转换和全球治理体系重塑贡献了重要的中国智慧。全球化新时代的未来画卷正向人们徐徐展开,其影响,必将遍及从区域、国家到企业乃至个人的各个角落。本书汇集了第一财经上来自不同领域权威专家、各国政府机构官员及相关投资机构管理者关于“一带一路”的精华解读和访谈
查尔斯河畔论中国崛起
方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这么近,但中国崛起的道路并不平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裂变,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仍然在新常态中寻底,改革共识也难以凝聚。作者利用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走访多位知名学者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的观察与思考,从政治、经济、历史等不同角度,提出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中国崛起
中国经济2018:新时代起点
王德培
评分 8分
“新世界”正在猛烈地撞击“旧世界”,而我们恰好身处新旧世界交替的夹缝里。新力量对传统经济不断冲击:不只是围棋,就连华尔街在人工智能面前节节败退;生命经济揭开篇章,挑战“上帝制造生命”的恩典;共享经济、区块链、区域联动等都犹如龙卷风般横扫而过…… 中国经济经历了2017的新旧交替,迎来大变局时代,本书从人工智能、生命经济、共享经济、区块链、二次城市化、地缘经济为广大系统呈现中国经济在2018年的新
中国经济新时代
本书为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论坛”每年推出的研究中国经济的品牌读物,汇聚了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研究专家,对中国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解读与分析,涉及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风险、汇率改革、产业政策等多个经济热点话题,为公众解读中国经济多领域改革与政策。 书中既有对继续推进中国经济改革的宏观政策分析,把脉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长期挑战,又包含了对“三农问题”、中国制造业以及金融监管等关系到整体经济安全
大路朝天
萧武
近年来在有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中,较少有人提及中国道路起源于中国革命,本书做出了有力的回应,认为中国道路恰恰是在中国革命的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有中国道路。因此,本书首先讨论了中国革命留下的遗产,及其与中国道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萧武分别批判了两个常见的论调,一个是对中国道路的保守主义解释,一个是新儒家。保守主义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新儒家则认
制度与繁荣
黄树东
看清中国经济未来, 判断地缘政治走向, 防止财富被洗劫。 读懂这本书,未来就是透明的! 为什么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变化不是短期冲动行为? 为什么不选择公平,繁荣将离我们远去? 为什么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必然遭遇低增长? 在什么条件下创新和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并存? 当代市场经济如何泡沫化? 金融怎样变成地缘政治的工具? 为什么资产债务不平衡不匹配增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危机偏好? 如何探索
新时代与新格局
何帆,朱鹤
《新时代与新格局》为何帆、朱鹤两位老师及其团队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逻辑和全球经济格局的研究成果,兼顾国内宏观和国际宏观,试图打通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研究。这些研究共分为四个主题,分别是:新周期之辩、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全球经济格局,涉及到了经济新周期、企业改革、金融市场改革、全球央行政策,以及热点事件掩映下的全球经济格局等内容。文章对国内热点经济现象的透彻剖析,不仅涉及到了宏观经济形势或
千年雄安
曾强
2016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设立对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乃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结合当前雄安新区的定位,统筹谋划,对未来雄安新区的颠覆性技术、产业发展和未来十大前沿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创新性阐述,并对各个时期的历史巨变进行了总结性阐述。本书抓住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十讲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十讲》编写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于2017年4月7-11日举办了“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第四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高级研修班。课程围绕马克思经济
探路之役
萧冬连
评分 8.7分
本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张思平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由三个关税区构成的特别区域,其规划与建设意义深远,或为中国改革开放谱写出新的篇章。本书中,作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变迁,展望了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功能和前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真正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倡议的
中国经济的未来:热点、难点和增长点
魏杰
《中国经济的未来:热点、难点、增长点》是中国知名经济学家魏杰对中国经济热点和走势的观察,聚焦中国新经济周期(2012—2035年)中国经济的热点、难点、增长点。主要内容有:中国经济新周期的三大任务、中国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期的3个基石、全球贸易与中国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落实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回望与再起航,以及对第三次全球化与中国开放新阶段政策的建议。 魏杰教授精耕经济学研究与实
改变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
张军
40年多来,中国经济所经历的巨变包含了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本书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回顾了农业改革、价格改革论战、通货膨胀辩论、深圳特区建立始末、浦东开发开放等诸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带领读者重返精彩纷呈的改革现场,细述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历程。同时,本书描绘了一群积极参与、推动改革的经济学者和政府官员的活跃身影,通过人物与事件的相互关联,展现了改革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来龙去脉。 张军,经济学家,在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王绍光
作者以全球视野,纵观近百年来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走过改革开放的道路,通过跨国比较研究证实,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以此挑战“改革开放万能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乏依据,提出一个国家的改革开放成功要有前提条件。这也是本书重点论证的问题。作者以改革开放后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典型案例,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客观记录新中国70年风雨兼程、奋发图强,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从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20—2029):战疫增长模式
刘世锦 主编
2019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成就,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新冠疫情的暴发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了巨大冲击。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长期研究项目成果的第八辑,本书以“战疫增长模式”为主题,在分析疫情对经济冲击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宏观经济走势与增长潜能、重点行业和领域如何恢复增长且转危为机,提出了合理评估并
国内大循环
贾根良
中美经济战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凸显了我国加快向经济发展新模式转型的迫切性。本书作者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从“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大循环”大转型的战略规划;2011,2014年,相继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外围包围中心”和“不对称全球化道路”等“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的战略构成要素;最终在2014年将这一战略凝练为二十四字纲领:“高端保护、内需市场、智能环保、国家领导、主权信贷、南
微观中国经济之变
符永康,姚毅婧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转型。经济转型的主体是企业,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企业将转型和升级作为根本目标,从而推动和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银行业:行业在“改革”与“开放”中实现发展,银行需要积极适应监管要求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变革。房地产业:行业面临转型之痛和机遇,房企应通过提高审慎稳健的经营能力和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实力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奶粉行业:行业实现了从“凭票供应”到“黄金十年”的发展。奶粉企业既
双循环: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
樊纲,郑宇劼,曹钟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这本书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为视角,从扩大内需、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畅通产业链、坚持双边开放等维度阐述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内涵和实施策略,帮助读者系统认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抢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