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下一個家在何方?的封面

下一個家在何方?

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时间

2017-06-07

ISBN

978957137010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家不仅是生活的港湾,更是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基础。然而,随着房价的上涨和住房政策的缺失,许多家庭陷入了居住困境。本书以美国密尔沃基市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展现了贫困家庭在寻找一个“家”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挣扎。
作者简介
马修·戴斯蒙是哈佛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同时也是“正義與貧窮計劃”的共同主持人。他的研究聚焦于美国经济剥夺,曾获得多项资助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天才”研究补助金。戴斯蒙的作品包括获奖书籍《火線之上》及两本种族题材的著作,其文章亦见于《纽约时报》等媒体。
推荐理由
《下一個家在何方?》以真实的人物故事和深入的社会学研究,揭示了美国城市贫困家庭面临的居住困境,以及社会住宅政策、种族关系和经济发展如何影响这些家庭的生活。本书不仅提供了对美国家庭居住问题的深刻洞察,还引发了对社会正义和居住权利的思考。对于那些对社会问题、住房政策或美国社会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读物。
适合哪些人读
对社会问题、住房政策感兴趣的读者
对社会学、人类学或城市研究有热情的学者
关注美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读者
希望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生活状况的普通人。
书籍脑图
目录
導讀 驅離與居住正義:從美國經驗關照華人社會/林宗弘
序曲 冷冽之城
第一部:房租
第一章 房東這一行
第二章 拚房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因为离政治太近,国内社会学的能看的东西自费孝通《江村经济》之后已几近绝迹,社会学家从行动者转向表演者,或钻研历史,或专攻国外,对身边的社会选择视而不见,国内能勉强一战的可能只有博人眼球的“三和大神”,这是一个活在屏蔽词里的学科。这本书是美国社会的底层的社会观察,暴力犯罪、毒品交易、深度贫困这些社会问题被廉价公寓和驱离法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堵死贫穷者求生之路的恶性循环。其中作为核心特色的美国房屋驱离法案近几年才在整治群Z房的时候被抄过来,不过在传统社会道德观压力下,也并未推广起来。世无良猫,智子疑邻。
读到第二部分一度陷入抑郁。合上书的时候,反而脑筋活跃、充满斗志。整本书深入浅出,注释部分和后记更是一座金矿。
没想到是几家人的跟踪查访。和中国的底层比,其实毕竟还是美国富有,能够很多有足够的保险住得起房子。而其脏差较之中国大陆的底层,还是好的太多吧。台版的一旦到了口语,说话的方式好不同,立刻能通过看过的电影想到口语的表达方式而感到奇特。
作者的调查过程让人佩服,很多注释体现出作者有尽力客观描写,得出的结论都提供了回归模型。作者自己没有对房东或者租客下主观的定论,但是叙事具体到位给了读者自行进行判断的机会。不管是否能改变世界,至少作者真实描述出了那个世界。
作者也沒有隱藏這些人自作自受的部分:吸毒、亂花錢、未婚懷孕等,但制度、法律、政府卻更是惡化貧窮的元兇,那種被趕出家門沒錢沒食物不知道明天在哪裡的處境,透過書頁都能感受到絕望。。。 
读过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作者真心地感受与体悟底层人民的生活,极力压抑自己的悲痛与同情,但在书里还是能感受到作者的悲伤,和对新生感受到的真诚的欣慰
@2018-03-10 12:16:46
原来就是扫地出门,好看的!
贫困是个系统性的问题,当人处在糟糕的居住环境中,处处都在提醒你的微不足道与不重要。之前总是在想, 为什么书中的穷人总是限于失业,领补助,一次次被房东驱逐的路径中,他们的孩子也总是重蹈这样的命运,那是因为在他们面前的障碍太多了,他们根本没有办法跨越任何一个,所以在这个环境中才是最舒适的。看完这本书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无依之地》,一些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因为没有办法,而不是中上阶级浪漫滤镜下的我自愿选择这样的生活。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