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學術突圍的封面

學術突圍

顏崑陽

出版时间

2020-04-16

ISBN

9789570855098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前这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中国的人文学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学术的现代化,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學術突圍》一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些问题而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的人文学术画卷。
作者简介
颜昆阳,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多所大学教授。他学术造诣深厚,研究范围涵盖中国古典美、文学理论、老庄思想等,并著有十余种学术著作。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创作了古典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作品,并多次获得文学奖项。颜昆阳在学术与文学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
推荐理由
《學術突圍》一书通过多角度的探讨,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束缚。书中作者不仅对学术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还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如“典範迁移”、“内造建构”等,为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适合哪些人读
对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感兴趣的学者
对“五四知識型”及其影响有深入思考的读者
致力于学术创新和突破的年轻学者
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关系的研究者。
书籍脑图
目录
顏崑陽《學術突圍》序╱龔鵬程
踏遍青山人不老:《學術突圍》序╱胡曉明
自序: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
一、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現代」?如何「當代」?
二、「抒情傳統」反思之後:當代中國人文學「新傳統觀」與「新構成觀」的藍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所谓“突围”,到底突的哪个围?凡论及突破所谓“五四知识型”,其靶子不是胡适、冯友兰、劳思光、侯外庐,便是“抒情传统”“文学自觉”乃至郑振铎、胡云翼、刘大杰。今天的人文学术是否还仅是不出以上畛域的活动?如果说《反思批判与转向》尚且是近二十年前旧文成辑,犹可以说具有学术史意义。但这本《突围》收录文章已是近五年之作,颜氏予人的感觉已从登高一呼千峰响应的先驱成为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抑或说台湾学界是如此泥足不前以至于挤压刺激老人家思考的依旧是那些早已被搁置的论题?
作者的眼光很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古典文学研究的种种问题。作者想要突围的“五四传统”,大概是那种将“艺术”与“科学”对立起来的方法。周兴陆曾描述“纯文学”被建构起来的过程,本书则从古今思维模式的差异入手,分析此概念生成的逻辑。在作者看来,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体用合一”的,看待文学需要一种“总体情境”,一个文本应同时具备“艺术性向”和“社会性向”,一个作品需要具备一定的现实指向,需要将其置于社会互动之中,完成其“伦序性形构”——嘉会“寄”诗和离群“托”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平心而论,作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突破”呢?底层逻辑尚未颠覆,“情志”的体用观念也好,“文心”的二重结构也好,“文体”的涟漪与链接也好,虽然说得更为清晰、中肯,但无非是用一套“概念矩阵”,重复着前人的论断罢了。
三篇序言吐槽得非常过瘾,对学界弊端可谓针针见血。至于本书的内在构造,其实无外乎以下几点:追本溯源、总体情境(明其大体)、历史语境、动态视阈、主体意识、多元思维、当代情境、复古与革新、隐性系统的显化等等。老先生特具自己的使命感,对学术共同体的现状焦虑且不满,不过老先生也可网上冲浪一下,其实当下已经有不少学者在突围路上越走越远,颇值得欣慰。老先生或可在以后的演讲中少些情绪化的口号,多些对既有突围的关注,以及实干。
诗大序体用观可看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