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反離散的封面

反離散

史書美

出版时间

2017-06-01

ISBN

978957084949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华语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多样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书以“反離散”为主题,通过多角度的探讨,揭示了华语语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和身份认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华语文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
史書美,韩国出生,台湾大学学士,美国硕士博士,现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多系合聘教授。她是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之一,著作發表於美國學術期刊,論文翻譯多種語言。曾獲陳漢賢伉儷講座基金教授等職位,並客座多國大學。著有專著《現代的誘惑》、《視覺與認同》等,合編多本學術著作。
推荐理由
《反離散:華語語系作為文化生產的場域》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华语语系的概念及其在文化生产中的重要性,不仅分析了华语语系文学和文化的多样性,还探讨了华人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身份和种族问题。通过各个章节的论述,该书展现了华语语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对于理解华语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很高的价值。
适合哪些人读
对华语文化、文学和语言学感兴趣的学者
关注全球化和文化身份的读者
希望了解华语语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变迁和发展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導論:華語語系的概念
第一章 反離散:華語語系作為文化生產的場域
第二章 有關華語語系研究的四個問題
第三章 理論‧亞洲‧華語語系
第四章 放回世界的台灣研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這是一本長期身處美國知識生產場域的學術批判著作,正如一切的書寫大多都帶有自傳性質。唯有長期生活在西方學院之中才能體會到這種被邊緣化,弱裔化,他者化的處境。而華語語系作為一種批判的理論和理論的批判,恰恰是處在這種多元批判的維度之中,當理論旅行到具體的政治語境之中,我們要對每個中心都進行具體地批判。
其他豆瓣评论吓得我都不敢评分了……
さよなら
史书美认为现代中国受害模式的民族主义史观,应该替换为十八世纪清朝对内陆亚洲的殖民帝国叙事。相比于海洋殖民,这是大陆殖民。“认清中国帝国对疆域的重新巩固,可以让我们注视疆界内族群和语言的多元性。专注国内跨族群关系的新清史。”中国人的离散,也就掩饰了殖民状况。——她这个“反离散”的做法,把文学神话上升到了政治工具,预设太多,概念先行,可以不看了。
Those who are/have been in a minority position might see themselves in it. Those who stand towards the other side of the power spectrum should read it and I wish they bother to understand.
不予是非评价 在Sinophone领域实为经典入门必读
好傢伙!我大受震撼!
这本算是Against Diaspora英文论文的扩写、《视觉与认同》的前传。从经久不衰的引用和学术生产来看,Sinophone的确已经创造了新的话语范式,即史所言的open-ended的公共财产,链接对话的可能。后面几篇访谈录非常好看,史谈自己中美韩的经历,对北大中文系学术训练的赞誉有加,对重材料/流于理论两种偏向的忧思;澄清了认为华语语系一味攻击中国中心主义的误解:每一个在地经验都有一个中心,如新马的的马来语情况之又与中国不同,而我们对后者念兹在兹的防御反而证明了中国中心之统摄。
看不懂。史教授是不是中文不太好。
區分作為歷史的「離散」與作為價值觀的「離散」。反離散,文學如此,電影亦如此。離開的人們,請一定要落地生根啊。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