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弗吉尼亚·伍尔夫:永恒的英伦百合的封面

弗吉尼亚·伍尔夫:永恒的英伦百合

杨莉馨

出版时间

2020-08-31

ISBN

9787568063661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是其中一颗永恒闪耀的英伦百合,她的文字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风貌与个体的内心世界。在这部详实的传记中,我们跟随她的生活轨迹,从艺术世家的熏陶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激荡,从精神世界的挣扎到文学成就的巅峰,感受她如何在性别束缚和社会期待中寻找自我,用文字构建了一个个超越时空的艺术世界。
作者简介
杨莉馨是一位来自江苏南通的学者,她在南京大学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并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她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英美文学、女性文学以及中英文学关系。她主持过多个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视觉艺术关系研究”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现代主义运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研究”。在学术成果方面,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大约100篇论文,并撰写了7部学术专著,以及翻译了6部文学和学术著作。
推荐理由
《弗吉尼亚·伍尔夫:永恒的英伦百合》一书深入剖析了这位杰出女性作家的生命历程与文学创作,通过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思想洞察,展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魅力。对于那些对女性文学、心理小说、意识流写作手法感兴趣,以及渴望了解20世纪文化思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学之旅,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适合哪些人读
对女性主义文学有研究兴趣的学者
喜欢阅读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剖析作品的读者
对20世纪英国文化与艺术发展感兴趣的爱好者
追求个人独立思考与内心成长的探索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家庭基因中带有的敏感、神经质的因素,伴随了伍尔夫的终生,直至死亡。一方面她是不幸的,童年阴影,亲人离去引发的长期精神崩溃,动不动陷入疯魔化;一方面她是幸运的,有丈夫和女性朋友的贴心关怀,在小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最后写给丈夫的绝笔信过于悲伤。 康沃尔的st lves海滩确实是灵感源泉和心灵放飞之地,忧郁的体质在海浪的冲刷下会烟消云散。
非常非常好。书不算短,三十万字,包含了生平故事和作品分析,阅读下来,我竟从未有一秒感到无聊。它全面,充实——引入非常多在其他版本传记中没有的生活片段,介绍分析了伍尔夫几乎所有著作。然而这种详细并未将作品冲散,它在繁复的人生中梳理出一条条清晰的线索。出现的每个人物,作者三言两语便能概括ta最显著的特征,其气质和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旅行意象、多重异质空间、吉普赛情结,对作品的思考相当深刻。在书中,我感到杨老师对伍尔夫深厚的爱,她结合多方史料,努力为读者呈现出最真实全面的伍尔夫。论文的缘故,我读过国内外不少关于V的书,而这本,是将她生活和作品讲述得最清晰的。以至于后半本时我几乎到了发狂的状态,至最后一页,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无法再承受一次她的死亡。
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关于伍尔夫原生家庭的内容,而不是从她本人出发来写;读到后面就明白了,亲朋好友的出现与离开对于伍尔夫本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影响之大。 有时候会想,编写自传性质的小说对于精神衰弱的作者来说究竟是解脱还是更深的折磨?
幸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足够丰富,才使得这本平铺直叙的书看上去才不至于那么的无聊。伍尔夫一生都伴随着亲人、朋友死亡的阴影,上天给予她无尽的才华,也让她受尽精神病的折磨,最终猛烈的扑向了死亡。书本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关于伍尔夫作品的评论,种下一片草原的程度。
*第六章第三节:伍尔夫与凌叔华的翰墨之缘。 在童年噩梦、兄长猥亵、阶段性精神失常的多重折磨下,伍尔夫依然用惊人的激情进行写作,或许是文章憎命达吧。她对自己的作品在满足和摒弃间不断摇摆,读者恐怕难以体会作家那种焦躁敏感的创作状态,只能从她的日记中窥见一二。 读这本评传堪比看传记电影,书中对伍尔夫代表作品的评析可作入门。
“女人想要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一生中幸得有支持她读书写作的人们,有帮助她开启阅读大门的父亲,有支持她写作出版的丈夫,有时时给予她精神支持的兄弟姊妹。“哦,死亡啊,我要一直向你猛扑过去,永不服输,永不投降!”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最终以自己对抗死亡的方式走向死亡。
2 女性天才系列,对伍尔夫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分析地十分细腻,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后再看书中的人物都有了新的理解,建议读完几本著作后再读传记。惊讶于她与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之间亲密的联系,以及与中国女性作家的长期通信。她最后留下的那封信,是一位艺术家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继续写作后对人生没有其他眷恋后的选择。她每次发表作品前的焦虑与精神崩溃,以及她的丈夫为了让她自由出版成立的出版社都感触颇深。
更像看自己
除了对伍尔夫生平及社会关系的介绍,还侧重对伍尔夫重要作品的分析和鉴赏,里面的解读有吸引到我想去进一步阅读这些作品
前三分之一读得很慢,后面流畅高效看完的一本书。高中时候教材里面有《墙上的斑点》节选,老师教的很痛苦,学生学得很迷糊的一篇课文。课文解析不记得了,但是老师对于作家生平介绍印象很深。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