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谁的音乐?谁的古典?的封面

谁的音乐?谁的古典?

伍维曦

出版时间

2018-07-01

ISBN

9787567576384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对古典音乐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音符与旋律上。然而,《谁的音乐?谁的古典?》这本书将带你深入探索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作品背后的故事。从巴赫到拉赫玛尼诺夫,再到埃尔加,这些作曲家不仅创造了不朽的艺术遗产,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反映了各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变迁。通过本书,你不仅能更全面地了解经典音乐的魅力,还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作者简介
伍维曦,1979年生,现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担任副教授一职。他拥有上海音乐学院历史音乐学博士学位,并在学术界活跃,担任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的副秘书长和理事。他的译作丰富,其中包括《练琴的艺术:如何用心去演奏》以及与他人合作翻译的《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在音乐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深厚造诣。
推荐理由
《谁的音乐?谁的古典?》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西方音乐史及其背后文化背景的作品。书中不仅涵盖了从巴赫到现代作曲家如埃尔加、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生平与创作,还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和风格,揭示了音乐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在欣赏经典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适合哪些人读
对西方古典音乐及其背后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的音乐爱好者
对于音乐史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及学者
以及希望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士。
书籍脑图
目录
自序1
漫谈音乐与人生3
乐如其人文如其人11
历史镜像中的错位与重合1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音乐专题第四本。文辞优美的乐评,非常正经,非常学院,看完眼前不禁浮现出打着领结穿正装鼻梁上架着眼镜正襟危坐的欣赏者形象,能有这样虔敬的心去欣赏古典乐实在让人感动。就是——“如果对西方音乐遗产的借鉴,能有助于振兴当代的中国文化、开启民智、振奋民心,那么便是继承了古人重视乐教的遗意。勇于面对外来文化,便会不断增强国人的自信力。”天,这个调调也太中宣部了吧?听个音乐而已,没有必要,真的。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演出现场的乐评,第二部分是一些音乐类型的发展史,第三部分是一些作曲家的介绍。倒不是不是写得不好,而是读得太早。在我还在尝试认识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阶段,给我读了吕利、奥芬巴赫,爱德华·埃尔加一些基本没听过的,有点读不下去。乐评也多是个人感受,不太感受得到。
底蕴深厚,文笔华美,范本一般的好乐评!
喜歡第三部分勃拉姆斯李斯特聖桑<浮士德> (羅德里戈)“…以及他漫長的一生中每天都要面對的絕對的黑暗。”
青睐纸媒的原因,无非是看中的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系统化的知识。作者是文学博士,语言功底自不必说,算是竭尽所能向读者展示他的音乐世界了,很多人都在做此类尝试,我称之为“跟着作者听音乐”系列丛书。但本书分三部分聊音乐会、聊音乐、聊音乐家,并非是以写书为目的所做的安排,而是在自己多年来的博文中挑选数篇丢入三个分类框,显得散乱不堪。我不爱看散文集,也是同理。尤其是,以全文言方式作序,在开篇提出“开启民智、振奋民心,增强国人自信力”的目标,并在全书对此毫不提及的做法,充满疑惑。好在被安利到《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也就不多做批评了。
高雅艺术的科普。宽泛的音乐视野。
肤浅地来一句,男神伍老师!以前刚出来的时候还在学校小卖部买了几本,送给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盆友们。其实行文也并不是传统学院派叭,最多比较书卷气的浪漫233,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是很精彩的一本乐评集啊。
曲终人未散。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