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孤独的城市的封面

孤独的城市

[英] 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

出版时间

2017-08-01

ISBN

978755960009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孤独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我们或许都会在某个时刻感到孤独,而《孤独的城市》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深入探讨孤独的本质,以及如何与孤独和平共处。它不仅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揭示了孤独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克服孤独的方法。
作者简介
奥利维娅·莱恩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评论家,曾担任英国《观察家》图书版副主编。她的作品常见于《观察家》、《新政客》、《卫报》等知名媒体。2011年,她荣获麦克道尔奖,并多次获得英国艺术委员会、作者基金会及艾克尔斯基金会的奖励。她的著作《回声泉之旅》和《沿河行》均获得高度评价,后者更是被多家媒体选为年度好书,并入围多个文学奖项。
推荐理由
《孤独的城市》通过深入探讨纽约这座大都市中的孤独现象,揭示了孤独并非完全无意义或毫无价值,它能够带给人真实感和思考生存相关宏大问题的机会。本书不仅从心理、社会和生理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孤独的产生、影响以及克服的困难,还通过分析艺术家的作品,如霍珀、沃霍尔等人的作品,挖掘孤独的本质,让读者对孤独有了全新的认识。
适合哪些人读
对都市生活、心理学、社会学、艺术感兴趣的人群
面临孤独困扰、希望了解孤独本质的读者
关注个人成长、寻找内心平静的人士。
书籍脑图
目录
孤独的城市
玻璃之墙
我的心向你敞开
在爱着他的时候
不真实的国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18年已读006:三星半,以孤独的名义对安迪·沃霍尔、爱德华·霍珀、大卫·沃纳洛维奇、彼得·胡加尔等当代艺术家其人其事的解读,对不了解的读者来说,算是尚可一看的艺术评论与八卦。虽说人生而孤独,不是独处的孤独,就是被人群包围的孤独,但是将所有这些名人轶事置于“孤独”的主题之下,还是有些以偏概全。在我看来,它更像是社会边缘人对卑微的出身、对不公的命运、对社会的和政治的各种隐喻与污名的对抗,虽然人生不外乎是从孤独中来,又到孤独中去的历程。另外,作者穿插在其中的个人经历与所谓孤独感悟也显得画蛇添足,纯属无病呻吟,处理成纯粹的艺术评论,可读性会更高一些。
#世界艾滋病日#在那段时间里,孤独成了一种压倒性的感受:他在被确诊换上艾滋病的时候体验到的孤独,在他孩提时被从一个危险处境遗弃到另一个危险处境当中时,也曾感受过。没人能触碰到他拖曳在身后的重担,没人能帮助他摆脱他的需求感或是那种让人陷入瘫痪的恐惧......大卫·沃纳洛维奇是在1992年7月22日过世的,他是那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的194476个美国人中的一个。
孤独不是光环 却也不是污点 正视孤独 才是正道
挺文艺、挺豆瓣style的一本评论书,对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作品的评论很有意思,孤独的作者从他们的作品里解读出孤独的意味,有点丧、又很私人化,充满了内省,很适合一个人带着旅游看,徐徐展示淡淡的逼格(你够!)。啊,算不算得上是今年中译新书里的陈绮贞
孤独意味着什么?倘若我们不与另一个人紧密缠绕,我们该如何生活?要是无法轻松地开口交谈,我们该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亲密关系能否治愈孤独?如果我们的身体或性倾向被认定是不正常、有缺陷的,或是未曾获得美貌的眷顾,情况又会怎样?科技会让我们更靠近彼此,还是将我们禁锢在屏幕后的牢笼之中?
艺术评论集 写得过于碎片化了 作者没有能力将孤独构建为一个城市空间 @2019-03-22 09:03:38
孤独如黑洞般,能吞噬一切光明
城市的孤独不是万物静默,而是圈禁和暴露感、渴望亲密和躲避威胁的结合体。本书更像是作者通过社会心理学、生物医学研究的学习笔记,以艺评为基点,内化于对自身经历的私人解读。通过精准而深刻的笔触和高敏的美学感知,从艺术的空间、色彩的隐喻视角追循欲望、障碍和界限的情绪阙口,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展开数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生平和心路历程,阐释社会原子幽微绵密的情感体验,构成孤独的后现代景观。而在书写孤独之外,作者丰富的感受和开放的观察、接纳,正为此提供了共鸣和联结性的可能。
不要小看文艺青年的生产力,为了安利甚至可以写一本书
孤独并非全然无用的体验,它能够让我们直抵我们珍视和需要的东西的核心。孤独与渴望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失败,他们不过是一个人活着的证明。生活在一座城市里,被数百万人围绕着,某会催生出一种别样的孤独的滋味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