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当教育成为束缚的封面

当教育成为束缚

[印]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出版时间

2017-01-01

ISBN

9787552020267

评分

★★★★★
书籍介绍
1975年,以他名义在美国加州欧佳谷创办了橡树林学校。本书记录了学校创办之初,他与基金受托人、教师和家长之间非凡的谈话。核心是,如何破除教育带给孩子的各种制约,让教育回归它的本初意义,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 学校的宗旨是,在这个地方可以学到一种健全的、理智的、神圣的生活方式。“健全”首先指的是健康,生理健康。不吸毒、不酗酒、不抽烟,保持绝佳的身体健康状态。恰当的营养,优质的食物,以及所有相关的东西。“理智”意味着没有被某些信仰扭曲思想,没有被某些宣传制约思想,意味着能够清楚地、自由地思考,不受任何特定传统的束缚。这种的教育和生活,就是符合人之本性的教育和生活,因此它必然就是神圣的。“神圣”也意味着:要把生命当做某种神圣的事物来对待。毕竟,人不仅仅是动物,不仅仅是技术实体。我们得要尊重自然,尊重其他人,不想变得暴力,不想变得残忍、自私。所有这些都隐含在“神圣”这个词里面。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5.12~1986.2.16),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近年来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种语言。包括美国、印度,欧洲和澳洲等全球范围内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于推广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目录
橡树林学校的宗旨
序言
前言 我们究竟为什么接受教育?
1 通过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全新的人产生了
2 合作、权威与自由之间是什么关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教育的本真模样。恰好看电影《起跑线》。也是印度人拍的。
有根本性的想法的改变,非常喜欢。要重读。
哲人的探寻 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做好自己,一个开放 多角度 包容的心态,知识 教育都一样,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方式,同时也在束缚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想法 理论,最好的教育是没有教育,可是我们还是得先了解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不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跳脱出来吗?
11月份读的,标记下,内容比较自由,很多思想放在现在还是前卫有力的
把不利于成长的东西拿掉,每个人就会绽放。
演讲实录,初看克氏的书,理解不深。
谈到了安全,但是没有谈得深入。对艺术是把事物放恰当这样的解释还挺有启发的。
过于松散和宽泛,读得太累了,感觉在听唐僧念经。翻译也不好,很简单的一句话非要绕来绕去。但内容是有真知灼见的。首先,“教育”是知识的灌输,而知识来自于过往的经验,且需要适应社会,所以“教育”注定是陈旧且没有创造性的,也注定会对被教育者形成某种制约。其次,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属于“制约”的一种,它代表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真正的对话应该以“平等”作为先决条件,即承认自己和对方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所以不必纠结于对错和说服。然后,我们都以为“自由”就是“有选择”,但“有选择”也代表着“困惑和混乱”,所以完整的深度发展的人才是自由的,他们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们不需要选择。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