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视听的封面

视听

[法] 米歇尔·希翁

出版时间

2014-06-30

ISBN

9787550229945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开创电影声音理论新思维

认识声音构建的影像幻觉

电影声音及声音文化研究经典

最深入、最全面研究电影声音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本极具开创性的电影声音理论经典著作,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声响、音乐等各种声音元素如何赋予影像时间感、空间感,起到“增值”效果,重新考察了声音在视听媒体中的地位。米歇尔·希翁首先将声音从画面中彻底独立出来,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而后将重新定义的声音再次纳入视听关系中,由此得出:不论是在早期有声片中,还是在利用了最新声音技术(如杜比、THX)的电影中,许多观众认为自己“用眼看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由声音构建的幻觉。

本书收录了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特别撰写的精彩导读,从一线创作者亲历体验出发,探讨了希翁声音理论与电影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新版增订了100个声音概念,这是三十年来希翁对其理论体系最全面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尽管希翁追求一种连贯的理论,然而,也许他的理论最伟大的特征在于,它承认在这种连贯性之中并不存在圆满——总会有某些有关声音的东西“绕过我们,使我们惊诧”,而且我们必定永远不能完全地驯服那舞动的阴影和歌唱的灵魂。

——沃尔特·默奇,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

米歇尔·希翁是法国一流电影理论家,在声音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我没有看到有人能像他这样,在这个领域出版如此多著作,而且它们的质量都非常高。

——阿兰·威廉姆斯,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

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法国声音理论家,具体音乐作曲家,电影研究学者,影评人。他是巴黎第三大学电影与视听研究院(IRCAV)的客座教授,同时在欧洲多家机构讲学。作为实践者,他曾加入音乐研究小组,并因其视听作品获得唱片大奖以及洛迦诺城市大奖(Grand Prix de la Ville de Locarno)。希翁出版过关于音乐与电影意象解析的著作十余部,如《声音》《电影:声音的艺术》等,曾获得(批评家协会颁发的)最佳电影图书奖。

黄英侠,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主任,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有《5.1路立体声影视录音操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译有《放低话筒杆:电影声音批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曾经作为录音师参与创...

(展开全部)

目录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拜访声音女王 沃尔特•默奇
前 言
第一部分 视听合约
第1章 投射于影像之上的声音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开始很学术,到了中段谈杜比,谈thx,观点确实有理有据。这本比声音好看,实在。
配合去年米歇尔·希翁的那本《声音》,终于把这本书啃完了,受益匪浅,这本书牛逼的是,作者并不只是将那些互相分离的理论和概念进行命名和描述,像当下很多电影书做的那样,那么的简单粗暴,而是把他们综合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读希翁的书就像一个不断被惊诧的过程,包络他自己的理论也在自己不同的著作中越来越完美,越来越系统化,很好奇他之后的新书会带来什么新的发现。读米歇尔·希翁的书之前,你根本就不懂声音!★★★★★
為什麼要英譯轉一道手?
写得不错,但翻译和法语哲学的缘故,很明白的道理非用不太明白的词汇,故意造成阅读障碍。
神作!!
电影声音理论的奠基之作
通透,为声音正名之作,关于声音的出现对电影语言的推进意义,声音如何构建场景、参与叙事,产生“增值”,如何影响观众的感知,声音在电影创作上的无限空间和可能性……打破声音为视觉的补充的惯性认知同时将琐碎的观念梳理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附录100个声音概念非常精到,不是名词概念的随意罗列,依然遵循着正文的论述逻辑,可以看做整本书的内容的摘要,兼具启发性与实用性。
声音本身具有的时间性,打开了空间属性影像的时间领域。非均质的未来!
看目录感觉说的很明白 但实际读内容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点晦涩
视与听的结合,极有启发,慢慢在感受何为影像本体。比起虚无缥缈、隔靴搔痒的文化研究,这给人更踏实的感受。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