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一曲微茫的封面

一曲微茫

张充和

出版时间

2016-06-30

ISBN

978754958298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一曲微茫》中,我们跟随张宗和、张充和两位亲人的笔触,穿越时空的界限,感受着他们之间深厚的亲情与友情。他们在书信中谈论着日常生活、文化差异、社会变迁,以及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这些信件如同历史的画卷,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合肥人,是“合肥四姊妹”中的小妹。她自幼便师从朱谟钦学习古文及书法,十六岁开始学习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时期在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习书法。胜利后,她在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并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年。张充和一生致力于昆曲和书法的传承,其作品系列备受推崇。她的弟弟张宗和同样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曾任教于多所大学,培养了众多历史和昆曲人才。
推荐理由
《一曲微茫》收录了张宗和与张充和两位亲人跨越数十年的书信往来,这些信件不仅记录了他们个人的生活变迁,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工作与思想变化。通过这些信件,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家庭情感、文化传承、社会变迁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适合哪些人读
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家庭情感、文化传承感兴趣的读者
对书信体文学作品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读者
知识分子群体及其生活状态的研究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序言一】 献给我们亲爱的爸爸和四姑(张以䇇)
【序言二】 天真与大方(王道)
【1949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0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1951年】 张宗和给张充和的信(中国—美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闲话家常。 琐碎生活磨了张家四小姐的脾性,却也长了她的韧性。生活嘛,哪能处处是风花雪月呢。
曲家的细碎温馨家常=外人(我)看来琐碎至极的流水账日常,对不起打了三星,看这本书太容易为书中琐事所焦躁了
读来真是令人唏嘘。“谈艺”除了1962年,1973年比较集中外,其它都太零散。从际遇看,姐姐去国伊始,生活是颓唐地很的,直到傅汉思在耶鲁稳定下来,通信里的感觉才为之一变。但弟弟此时又从开始陷入无穷尽的问题中。短评里多有轻飘飘说充和跑路聪明等等,真的这么简单吗?你们真的看了这本书?另,虽未明示,但傅汉思与张宗和不约而同患忧郁症内容,对今天人有明显的参考价值。
21.04.04 03C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与其大弟张宗和的书信往来录。议的家常,细微琐碎,苦中有乐;论的国政,被迫无奈,又满含热望。“日记是戏上一人的独白,信是戏上两人的对白。”适合充当睡前书,人间烟火气,深深有味。遗憾的是有些年代书信遗失的多,有来有往的年份屈指可数。
张充和跟她弟弟的书信,能看到旧时代大家族的传承素养。相当高明的。从年谱上看,她大概是三十一岁(记不清了)跟一个老外结婚,就在建国之前,旋即去了美国。跑路的姿势相当飘逸啊!
看完之后谈艺内容没有记得太多,但留下印象艺术之于这对姐弟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融入生活。印象更深的是各种生活琐碎都在信中一一道来,尤其是身形的变化,相见太难远隔重洋,大概只有这样详细的描述,才能时刻把握至亲变化的形貌吧。通信在弟弟逝去后风格变了许多,让人唏嘘。都说纸短情长,那这样经年累积的厚厚信纸,年代里个中艰辛轻描淡写,更重的情意该有多深远呢。
读中:22年以来,我自己心里大致安泰,又因外界事常觉得心理上受不了,想找一点轻松读物。这是别人家信,是他们一步步捱过去的一日日,非常重,我也不能感到轻松。 读后:“料团圆今生已稀;要重逢他年怎期;浪打东西,似浮萍无蒂;禁不住数行珠泪;羡旅雁双双南飞。” 是家事、性命、情义的记录,也只在茶蔬、坐卧、工作、故旧今时、病榻之间。个人的生命历程对个人均是日常,无法倩去做传奇。
两天时间,竟然翻完了两个人的大半生
我每天像吃面包一样读这本书。念念。
高中从杂志上读到介绍张家的文章,我就想着将来定要读一读本书。拖拖拉拉一年有余终于读完了。很平缓很朴素的书信集,闲话家常之余联想他们实际遭遇,坎坷飘零,倍感唏嘘。“人间无益是相思”。信里大多都是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然时不时却透出淡泊雅致。“到照壁山上走走,嘴里不自觉的哼出‘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种境界我想将来也不会消灭的”。这一曲微茫到今天也没有消灭,终是让我得以窥见。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