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到芬兰车站的封面

到芬兰车站

[美] 埃德蒙·威尔逊

出版时间

2014-01-31

ISBN

9787549535460

评分

★★★★★

标签

哲学

书籍介绍

意大利边城那不勒斯,穷学者维柯,正伏案撰写一部引发史学新思维的巨著;革命之都巴黎,密谋颠覆拿破仑皇朝的革命家巴贝夫,慷慨陈词临刑前的自白;伦敦,流亡者的新故乡,革命传单与当票陪伴着马克思,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圣彼得堡红旗挥舞,列宁与托洛茨基口号高亢,宣告罗曼诺夫王朝的覆亡……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场景,在威尔逊的笔下一幕幕铺陈,巨细靡遗。

不论是哲学家的桌案、死囚的斗室,西伯利亚大草原、巷战方酣的街道,庄园深院里的忧郁、贫民窟恶臭中的喘息,透过埃德蒙•威尔逊如临现场的描绘,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重现。

而书中轮番上场的演员们,有人燕尾风流,有人热血沸腾,有人苦苦挣扎,有人风采华丽,有人恶毒如鬼,有人气概英雄,细细数来:马克思、恩格斯、巴贝夫、米什莱、蒲鲁东、巴枯宁、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拉萨尔、列宁、托洛茨基……个个叱咤风云。乍看之下,他们仿佛神人,可崇拜而不可理解;但在本书丰富材料的显像下,我们终能见到这些历史演员的真面目。

这一切的风云际会、动荡起伏,都来自浪漫主义的革命大梦——一个以自己的手掌握自己人生的梦,一个志同道合共铸命运的梦,梦想着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共同体。在其中,不论男女,都可以自由展现自我、彼此相爱,达到人类未曾有过的境界……

《到芬兰车站》,一部极具创意的历史著作,让我们得以亲见人类曾有过的梦想与愿景。阅读本书,或许可以教导我们如何继续怀抱这些梦想,甚至让这些愿景成真。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学着创造自己的未来。

——马歇尔•伯曼,《纽约时报书评》

他(威尔逊)是约翰逊、圣勃夫、别林斯基、马修•阿诺德传统的最后一位重要评论家。他的目标和实践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框架中考察文学作品——这个框架包含着对作者人格、目标、社会和个人根源,周围道德、知识和政治环境,以及作者眼界的性质等方面的专注、犀利、直截了当、发人深思的观点——也是为了将作者、作品及其复杂的背景呈现为一个错综的整体。……对他来说,艺术散发着光芒,但不仅是通过它自身的光线。

——以赛亚•伯林,《埃德蒙•威尔逊在牛津》

他谙熟学界所有的新进理论,也老练地使用这些理论,但绝不囿于某一理论,一根筋地拿它包打天下。我们见惯了那些冬烘的批评家,将术语搬来搬去,问题却岿然不动。威尔逊不然,他总是直奔问题的核心,从上下四方发动围剿,拷逼出作品与个人心灵史及时代精神的血脉相连,果断地予以定位与颁奖。在任何时候,他都脱略蹊径,直见性情,精辟,尖锐,甚至大胆到粗暴。

威尔逊拿手的批评性叙事,变化多端的演奏方式,在书中发挥无遗。他复述人物的文章和思想,加以概念辨析和批判,又不时征引逸闻与趣事,随处穿插细节和场景,节奏感控制得恰到好处:高潮来了,又掐断了,织入另一波起伏中。

《到芬兰车站》的魔力在于,威尔逊并不为他的历史命题所裹挟而滥情,他与笔下的人物在神光离合之间,时而投合其中,时而间离其外,对人物既同情又了解,从不藏起他批判的锋芒。雄浑,是的,但是冷峻。

——中文版导读者 江弱水

目录
推荐序/江弱水
致谢1
1971年作者序1
第一部
第一章 米什莱发现了维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分打这么高,显然是没认真读过。就是一马克思这条历史线的段子集,而且错…综复杂。不过也好过谈什么年轻一代的东东,幸好除特定地区以外的年轻人并没有被代表。真是万幸。
入选我的年度好书单。研究者说威尔逊为了写作此书读了近千本有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但是当他纵笔写来,毫无思想的粘滞与学院的曲折,激情澎湃,细节鲜活,被视为理解马克思主义起源最受大众欢迎的一部著作。喜爱八卦的读者,自是满载而归;喜爱思辨的读者,也不会空过宝山。值得一提的是,江弱水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切近威尔逊神髓、颇近威尔逊的笔调,不可不看。
这本书的写作恰好说明了一代粉红知识分子内心的游移和摇摆,一方面,对革命抱有幻想,试图以写作介入现实,另一方面,又未能触及根本问题,停留在名人轶事上,最终只能呈现出尴尬、内在矛盾的文本。更像是左翼青年对于自己革命激情的纪念吧,当然,这种进退失据也属正常,只是不适合用于理解社会主义。
到头来还是对米什莱最感兴趣。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具体的知识,不论是历史还是哲学,都只能得到皮毛。这本书的目的在于用行动、现实来测量观念
最喜欢第一部分。
阅读智识启蒙书籍
庸俗!对“背景塑造人”中“背景”的理解就只有家庭环境和血统而已吗?!作者花了如此之巨的篇幅歌颂米什莱的人民史观、谈论共产主义的先驱并假惺惺地展望人类的兄弟爱,作者又真的在意过“人民”吗?!
那些伟大的先知们—以牺牲个人幸福甚至是生命的方式—不断地告诫人们:当下的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你们永远值得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对不起“历史写作与行动研究”这个副标题,只有导师的生活琐事,而且很难说不是掺杂了当时流行的种种谣言。历史哲学是非常有意义的题目,咱颇希望能有一名正统的左翼人士来处理这个topic。
英雄主义色彩有点浓厚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