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至味人生的封面

至味人生

李凯

出版时间

2024-03-01

ISBN

9787545579512

评分

★★★★★
书籍介绍

入选2024年2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

★14位知名食客的本命美食,14段寻常饮馔写就的文化人生

本书选择了伊尹、孔子、屈原、杜甫、苏轼、郑板桥等14位广为人知的名士,深入讲述他们心中独具意义的寻常饮食,展现名士与饮食的深厚渊源与人文典故。以寻常饮馔描绘文化人生,探寻其中蕴含的民族气质与文化精神。

★名士洗手 作羹汤,感受美食与文化的碰撞

对于寻常人来说,食物的重要之处在于物美价廉与时节物候;对于名士来说,食物还内化了一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食物不仅要满足口腹之欲,还要满足精神需求,可以体现卓然不群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遇。

★一部承载着民族共同回忆和情感的美食文化史

历经时代变迁,在名士手中,简单的食材生发出无数种佳肴,不仅承载着名士个人的审美品味,也暗合了时代精神与民族命运,成为一部内涵深厚的美食文化史。阅读历史的价值,是在食色中发现人,在共情中理解人,体味历史的魅力:古今一理,我不孤独。

★北师大“会讲评书和相声的宝藏老师”李凯,讲述美食背后的鲜活人生

李凯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副教授,他的课堂诙谐幽默、博古通今,深受同学们喜爱。李凯曾在百家讲坛主讲多个栏目,其解说风格幽默风趣,有较好的观众口碑;《舌尖上的历史》(第二部)在2022年春节期间播出。本书在节目底本的基础上润色整理,配以插图,成为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化史小书。

——————

“民以食为天”,“食”是生活环节,也是重要的历史现象。作者讲“食”,更讲“人”、讲“史”,文字有可读性。——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吃肉、吃酒、吃茶、吃小吃……除这些用嘴吃的吃食之外,尚有吃苦、吃醋、吃闲饭,更有吃亏、吃瘪、吃不开,甚至吃贬、吃刀、吃官司。本书陪您闲聊吃穿用度、人情世故。——任彤 北京民俗学会理事、 书法家

希望学生能读到这本书。他们处于求知欲高涨的阶段,由“吃”所展开的思维放射,一点激发,遍地开花,正对他们天马行空的口味。作者懂学生,知道他们乐于接受什么,也知道给他们“吃”什么东西最给力。——丁鹏勃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

食色与性情息息相关,古人早已领悟到这一点。他们深谙吃的艺术与哲学,将自己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融入食材、厨艺、风味之中,发微人生理趣,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描绘为一幅至味人生的历史画卷。

本书不仅仅是美食的历史,更是由人物贯穿而起的文化史和精神史。伊尹的调和之道,孔子的乐天知命,屈原的爱国情怀,刘彻的进取气象,刘安的黄老之貌,曹操的治世雄心,杜甫的心系苍生,玄宗的兼蓄包容,苏轼的通透达观,徽宗的排场品味,张岱的遗民之泪,李渔的闲情平淡,板桥的耿介坦荡,袁枚的知音知味。每位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境遇。历史淘洗而下的,不只有大理论,还有具体的人生。在饮食中发现人,在共情中理解人,才能体味历史的永恒魅力:古今一理,我不孤独。

目录
自序:吃出来的人生——美食·食家·文化中国
第一章 汤·伊尹·策士
第二章 疏食·孔子·儒者
第三章 肉·屈原·楚俗
第四章 螃蟹·汉武帝·汉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原来我们“美食之国”的血脉从老祖宗那就传下来了,真的超会吃的吖!
李凯老师!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应该只存在于象牙塔之中,公众需要更多既有学术的严谨又通俗有趣的读物!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的确,人生在世,吃,永远是头等大事。布衣饭菜,可乐终生,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有源远流长的3000多年的饮食文化,这本书就是一部承载着民族共同回忆和情感的美食文化史 。书中讲述了14位食客的本命美食、精神气质与传奇人生,是一部以饮食写就的名士传记。在名士与饮食的渊源中,探寻人文典故,品味其中蕴含的民族气质与精神。
本书不仅是在讲美食,也是在讲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底蕴深厚的文化。作者通过这14位食客,串联起了简洁的中国历史,更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气质。
李凯的这本《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对于我而言,是一本吃货不可错过的书。全书用了14个章节,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伊尹,到“食色性也”的孔子;屈原、汉武帝、刘安、曹操、苏轼、李渔、郑板桥、袁枚这些古代名人名仕的饮食故事如数家珍,妥妥的一本名人故事书写的中华三千年饮食文化史。这本书,正是要告诉我们,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对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领悟。
美食,不只是满足口腹的需要这么简单,经过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它早已变成一种学问,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时尚,有了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本书将“千古风流人物”与饮食文化深刻的联系在了一起,告诉我们历史淘洗而下的,不只有大理论,还有具体的人生。
很涨知识的一本美食书
“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由食物作为起点,延伸至人物的描写,总结于身份象征,可以更好地传递美食对于人生意义的巨大作用。“古人也是人,和现代人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总有共同的话题。这是共情(Empathy,也有历史老师叫神入法),共了情,也许就被古人指了一条明路。”
汤食与伊尹,内食与屈原,豆腐与刘安,美酒与曹操,生蚝与苏轼,更呈现宋徽宗的盛宴,孔仲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唐玄宗治下盛唐与胡人的交融,独爱随园一饮食而不复仕的袁枚……从未如此深刻的将“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与饮食文化这样深刻的联系在一起,不禁感叹历史的魅力如此丰富多面精彩,如此多流传至今的“人文典故”,直到今日依旧向世人传递着民族气质与精神,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所在,“古今一理,我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