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欢乐颂与沉思颂的封面

欢乐颂与沉思颂

[英]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出版时间

2022-12-31

ISBN

9787544789998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这个充满喧嚣和忙碌的世界里,《欢乐颂与沉思颂》如同一首优美的交响曲,旋律中交织着笑声与沉思。它邀请我们暂时放下生活的琐事,跟随诗人的步伐,去探索快乐的本质、欣赏自然的美景,同时也不忘审视内心深处的忧郁。在这部作品中,你会发现,欢乐与沉思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生完整的色彩。
作者简介
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政治活动家和启蒙思想先驱。他以反礼教和推动宗教改革而闻名,对后世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包括长篇诗歌《失乐园》、《复乐园》以及《力士参孙》。早期作品如《欢乐颂与沉思颂》也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弥尔顿的思想和艺术贡献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推荐理由
《欢乐颂与沉思颂》一书巧妙地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即无忧无虑的快乐和深邃的沉思。它既展现了对自然美景、乡村生活以及人生乐趣的热情赞美,又深入剖析了忧郁情绪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也能在沉思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无论是追求欢乐的乐观者,还是喜欢深思的哲人,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共鸣,体验到情感的丰富多样性。
适合哪些人读
热爱诗歌和文学的读者
追求生活乐趣与精神深度的人群
对自然、乡村生活有浓厚兴趣者
喜欢哲学思考,寻求内心平衡的探索者。
目录
欢乐颂 离开吧,可厌的忧郁 ———— 3
请你来吧,女神啊!文静而美丽 ———— 5
来吧,请以你的脚尖 ———— 7
然后,为了排遣伤悲 ———— 9
有时候,沿着榆树篱垣,在碧绿的丘陵 ———— 1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摩点有套装限定800套的这个和天真与经验之歌
三星半。配合后面两篇解说会更能理解弥尔顿写作这两首诗的灵感与背景。在我看来,《欢乐颂》非常体现“现充”(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充实)和对自然景色的无限热爱。《沉思颂》并不是《欢乐颂》的反面。它写的正是弥尔顿的真实生活,沉思与忧郁都是因为他思考,永远沉思。另外,《沉思颂》里有非常多拟人化的词,比如“和平”“沉静”还有“沉思”。感觉这两首诗是对照创作出来的,《欢乐颂》不可能只是欢乐现充的一天,而是很多个欢乐的片段交织而成,而《沉思颂》的沉思是永远沉思,永远在沉思。正如译者赵瑞蕻所说的,这两首诗不引起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生活道路和态度以及审美观等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吗?古今中外不都是有着两种心境、气质和倾向的人吗?诗句最后的落点都是“永远同欢乐在一起”。
其实抒情诗也没啥,但是总觉得有一种美。
弥尔顿的《欢乐颂》体现了华兹华斯“在最广大的人间伸展的欢乐”这一观念:欢乐在自然中,自然微笑着;欢乐在田野上的景物和声音中;在亲见别人的幸福中;在同世人的交往情谊中;在所有以其光辉和色彩的闪耀使人目眩心怡的娱乐中;在使灵魂充满幸福的和谐中。 至于《沉思颂》,沉思是自始至终的。为了沉思,他离开人群。他所祈求依靠的力量就是和平、安静和闲暇。 《欢乐颂》与《沉思颂》是最早的纯粹的描绘性抒情诗,而且仍然是许多诗人们所曾尝试的这种风格中最优秀的。弥尔顿完全是用描绘的艺术手段来刻画自然景色和生活场面,借以陪村两种不同心灵境界的,特别着重乡村风物的描绘。可以这么说: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风貌和生动形象的描绘是这两首诗的精华所在。
想到杨苡~
插画挺好看的
“然后,为了排遣伤悲,我走向我的窗扉……”“我戏称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幸存者’。”
25岁的弥尔顿在贺顿的乡间写下这对双子诗篇。这位孤独的青年更愿意在田野在世俗生活中寻求快乐,还是在沉静和忧思中在书籍中追求智识的冒险而远离生活?“忧郁啊!假如你能给我这些欢乐,我便愿意同你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