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科幻作品(中文版)的封面

科幻作品(中文版)

[英] 戴维·锡德

出版时间

2017-07-01

ISBN

9787544768399

评分

★★★★★
书籍介绍
提起科幻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飘浮在漆黑天幕中的宇宙飞船,它航向浩瀚星海,身后那颗蓝色行星则是永恒的坐标。在本书中,戴维·锡德以这个隽永的意象为起点,勾勒出19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演变历程。通过作者简洁而富于学理性的介绍,读者将对“科幻”这个标签所涵盖的复杂内容形成全新的认识:科幻是多种文类汇集、杂糅、交锋的领域,看似天马行空,实则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身份认同、日益加速的技术变迁和不断革新的时空观念,都为其注入了勃勃生机。 戴维·锡德,英国学者、文学批评家,利物浦大学教授。多年从事科幻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幻作品、冷战文化、间谍小说,以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著有《美国科幻与冷战》(1999)、《电影小说》(2011)、《阴影之下:原子弹与冷战叙事》(2013)、《雷·布拉德伯里》(2015)等研究专著,编有《科幻小说指南》(2005)等文集。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太空漫游
空心地球
科幻和帝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于刚入坑的爱好者或许并不是特别好的指南,因为本书的大致形式就是对典型作品的简介和分析,对于阅读量还比较小的人会很枯燥。但是对于概念写得相当清晰,对科幻作品不同风格类型的介绍也很全面,因此是不错的进阶读物。
言简意赅,入门说明大可不必,更适合已经对科幻产生兴趣并打算系统阅读的幻迷,这将是一本非常顺手的经典书单、影单!
很多经典书目电影。赛博格,太空歌剧,赛博空间,《神经漫游者》,异族,城市,计算机,乌托邦,敌托邦,杰克伦敦《铁蹄》,美丽新世界,巨大的非人力量,华氏451,1984,斯金纳参与的意识控制项目mk-ultra计划,《发条橙》,生态乌托邦,火星三部曲,异托邦,《时间机器》,克拉克,阿西莫夫,史前小说,杰克伦敦《亚当之前》,未来战争,1898《黄祸》,韦尔斯《世界之战》,核战争,《他们!》,或然历史,《迎禧年》南北战争南方胜利,迪克《高城堡里的人》被轴心国瓜分,蒸汽朋克三部曲,狄金森和惠特曼做爱。灾难,玛丽雪莱《最后一个人》,《比你想象的更绿》,科学罗曼史,杂志和电影。雨果奖,星云奖,克拉克奖。哥特小说和奇幻小说。《五号屠场》。诺瓦姆,科幻批评,詹姆逊《未来考古学》,《我们》。
本书用简短的篇幅讲解了科幻的几个重要议题,譬如"空间"、"时间"、"接触"、"技术"等,讨论了科幻的内在意义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确如文中"科幻意味着虚构和非虚构的结合"这句话所述,科幻从"虚构"上来说,确实是关于非"现实"的叙述,但另一方面,从其"虚构"的内容中看,其中一种难道不会成为人类的现实吗?所以说其"非虚构"也不可说是一种妄言。
简单地解释了一下几种公认的、常见的科幻小说类型。
回溯至每一个主要科幻要素的最初作品与时代背景,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幻类别,都源于对一种现实问题的反映:映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太空歌剧冒险小说、源自对其他民族好奇与歧视的第一接触类小说、反映科技与理性至上的硬科幻类小说、体现“弗兰肯斯坦恐惧”的技术灾难类小说、热战和冷战恐惧衍生出的废土小说、对疫病与天灾担忧产生的灾难小说、从始至终承载政治诉求的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小说...因此,科幻小说更像是基于对现实理解的思想实验、介于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叙事。
简单系统的梳理,可以用来标记经典作品列表,可惜那些早期小说没有中译。
作者在遭遇异族的一章中说:“科幻小说不断地拷问同一性的局限和差异的本质,后者常常通过一种类似讽喻的途径而加以描述:将异族移置于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星球,从而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遭遇。直面他者让读者得以重新审视自身的观念,异族文化很少能够独立地被探究,只有通过强调差异才能得到领悟。”这一点是科幻小说的一大魅力,而绝不是预测未来科技发展之类。
从科幻几个亚类型的多个侧面分类介绍,包含每个类型主题各自的历史,这样展开便于将本书之后出现的作品与类型的历史对照,发现其所历经的的沿革与融合。同时每一章节都注重介绍科幻之外的现实,如太空漫游与帝国殖民,异族接触与身份政治,科技发展与身体、城市的深入,时间主题与冷战、核恐慌,这使得科幻成为一种以novum为目标的社会科学技术,将“未来”的概念具体化成多种或然历史,以供思考。
本以为看完会更清楚,没想到更迷茫了🤣 在比喻失去传统意义的情况下,当代科幻小说内部文类界限分崩离析是否意味着文本含义的瓦解?btw倒是种草了很多非主流作品,可惜几乎没有中译本,pity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