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的封面

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

[英] 福蒂

出版时间

2014-04-30

ISBN

9787544747202

评分

★★★★★

标签

设计

书籍介绍

本书追溯和分析了1750年以来产品设计的历史,配有两百多幅图片说明,以历史实例展示设计如何反映和改变社会文化,以及现代消费社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书中强调不应只着眼于设计师个人的行为,而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认识设计的过程。这是设计领域的一本必读书,也是关于我们社会的一部耐人寻味的记录。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进步的形象
第二章 首批工业设计师
第三章 设计和机械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毕业论文阅读。
看完不禁要问,什么是“欲求之物”,什么才是“地道”的设计(用村上的话来说就是“地道”)?看完之后其实挺绝望的,感觉很多本质上的东西被触碰了,尤其是原本自己总在强调的“设计感”,现在甚至连“设计感”这个东西存不存在都搞不清了。但是,一家之言不能任其信马,仔细想想这个时代或许本身已经自诩为“艺术教化生活”的时代了,“设计感”也许早已脱离了大众的趣味,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凿地反映了设计者的个性。但是,书中强调的状况并没有消失——尤其是,人们对某种的风格的趋之若鹜,有可能来自于对未来和过去的逃避,即一方面不强调实现未来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摆脱过去生活的单调性——这不由地让我想到了当下的“极简主义”,这和乡土文化相比的确虚伪了很多。
并没什么特别的价值和收获~
读此书的一个线索是,避开“什么是好设计”的追问,而是放在一个更宽泛的社会议题上去讨论物品的形成跟社会背景之间有何关系。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轻松带上了文学、历史、政治、设计,着重讲了瓷器、印花、椅子、书桌、电器的发展小史,写出了有意思的逻辑,借古观今,很有启发。
欲望推动社会的发展 欲望推动设计的革新
补标。启发有限,作者用了当时流行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把几个经典设计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但现在看来这种“不是个人,而是社会”的立场早就站不住脚了,尤其在社会科学和建筑学内都已有不少人走了中间道路的情况下………
物品背后的社会观念。(忍不住比较,同样在抵抗佩夫斯纳式的写作,Forty强调处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设计产品,但Anderson还会写出设计师的自我选择)
对佩夫斯纳的大设计师史的针对性批判,试图说明设计和社会观念的关系,看到有评论说是“反映论”,但好像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家和卫生部分有启发。
laoshi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