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那时的先生的封面

那时的先生

岳南

出版时间

2016-07-01

ISBN

9787540475598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了坚守学术阵地,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那个特殊时期,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思考学术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是山东诸城人,1962年出生。他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曾任宣传干事、编辑和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岳南著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包括《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这些作品在海外发行超过百万册。此外,他还著有传记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渡北归》三部曲广受好评,被《亚洲周刊》评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首。
推荐理由
《那时的先生》通过生动叙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环境中的生活与奋斗,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面对困境时的责任与担当。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致敬,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探索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知识分子群体及其历史作用的读者
对学术精神、家国情怀有共鸣的读者
希望了解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序言 长沟流月去无声
序章
第一章 沦陷与流亡
逃出北平
清华园结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国难当头的弦歌不辍 常使我潸然泪下 转而又因孔祥熙和傅斯年的互斗破涕为笑 最后的结局 其实早有预期 读罢又不免悲叹……但对于林徽因的描写恐怕不甚中肯 她会因别人的夸赞愧不敢当 她曾为学建筑坚持辅修 也为考察深入山区攀上房檐 她曾拒赴美国要与国家共命运 她曾为保护古城怒斥吴晗(这是当时许多人不敢的)陈占祥口中的林大姐是她 熟识的小朋友口中的林妈妈是她 梁思成口中的爱人、同事、同窗是她 风华绝代的学者诗人是她 个性爽朗不拘小节的也是她。而时人却因林洙的回忆将悬而未决的花边迷案给她定性 斯人已逝 无法自辩罢了!我始终认为 学术引用要参考各家之言再下定论。且我绝不相信当年那个 受恩于林徽因却恩将仇报 小气将林徽因照片收起 无耻将梁林珍贵书信收藏(包括营造法式)拍卖的林洙 会对林徽因作出什么公正的论断
傅斯年贯穿始终啊!
沉默而光荣
上学期看的书太少了。满脑子都被眼前的难题🐯住了。眼界放宽,心胸更阔才行呐。
前两年旅行中无意间去过了李庄,只是顺道,走马观花,看了这本书才了解到这样的历史,前半本挺有意思,被梁启超感动,因为看到国家在某些行业的缺失,而引导自己的子女去从事,成为一代宗师。尤其是考古这样的行业,错过一年,不知又有多少无法挽回的损失,但是从事它的人注定一生无名无利,艰难困苦。后半本就变成那些读书人的内斗,比较没意思了。
今年开始阅读的第一本书,比较厚,挺喜欢的。本来想看《南渡北归》,看到这本是前传就决定先阅读这本。作者说,“当时全国军民都处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活中,比这惨烈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那么真正让我产生心灵震撼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流亡该地的大师以及普通知识分子,向世界展现的不屈的精神风骨,那就是只要活着,哪怕只有一口气,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地干下去。”
重复南渡北归内容,书信往来等史料较多
看着书中的照片,你以为你会看到一本纪实,看着书中的故事,其实你看的是作者虚构。看着书名,你以为你会看到信实可靠的教育者、研究员,看着书中的内容,其实你看到东拼西凑,一地鸡毛。私以为,原书名《李庄往事: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中心纪实》前半截合适,“纪实”二字则有待商榷。大概因为前文中作者过于煽情的表达,我对他的诸多主观描述均表怀疑,如傅的暴跳如雷、大动肝火之类。或许不是书有啥不好,而是我选错了书。后文引述较多,似有可观。但与其看他引述,我何不直接看他引述的原文?不过想必原文更不耐看,不如看这个了。虽然边看边腹诽,但还是增多了一些学人姓名及其著作:董作宾、李霖灿、游寿。此外还有李济、朱家骅、丁文渊、徐诵明、罗南陔,等等。另外,同济大学真烂啊。考虑阅读获得感,我只能遗憾打三星。
围绕李庄同济大学和史言所来写的,最近看书比较疯,很累,每晚睡的跟死猪一样,总归是不负韶华,另外,从看完中信版的《先生》以后至现在更坚定的想法是,中国没有大师和先生了,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有几人能用文言书写了?甚至有几人能读懂文言了?中国的历史也就70多年了。我想骂的人和事儿太多了,奈何只是屁民一个。
李莊趣聞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