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身边的恶魔的封面

我身边的恶魔

[美] 安·鲁尔 (Ann Rule)

出版时间

2022-12-31

ISBN

978753279112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犯罪事件屡见不鲜,而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的案例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本书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自己与邦迪的交往过程,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充满黑暗与扭曲的犯罪世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将跟随作者一起,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脆弱性。
作者简介
安·鲁尔,美国著名真实罪案作家,1931年出生,21岁加入西雅图警局,后因视力问题离开。她对犯罪心理学和侦查学有着深厚的兴趣,主修相关课程并获得学位。鲁尔曾为认证讲师,在多个州讲授犯罪心理学课程。作为美国司法部特别工作组成员,她参与制定暴力犯罪逮捕计划,并在参议院司法小组委员会作证。她的作品以真实案件为背景,被誉为“美国最好的真实罪案作家”。
推荐理由
《我身边的恶魔》通过作者与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的真实交往,深入剖析了邦迪的犯罪心理和动机,同时揭示了犯罪对社会的影响。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邦迪的犯罪历程,还穿插了其他著名犯罪案例,使读者对犯罪心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惊悚小说,更是一本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著作,对于对犯罪心理学、社会问题以及人性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犯罪心理学、社会问题、人性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惊悚小说和悬疑故事的读者
对真实犯罪案例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犯罪心理和社会影响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最后一章?2008
前言: 1980
第一章——第四十九章
尾声
后记: 198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光看封面真想不到这人这么cs
很少看一本书会既愤恨又恐惧,特别是每次看到新受害人出现,字里行间血淋淋的描述真的让人很难过。就阅读体验来说,行文平实细腻,并不难读,但五百多页的篇幅加上中间泰德漫长且令人生理不适的诉讼(毫无罪恶感和悔过之心 一心只想着脱罪),还是让读这本书成了一场艰难的马拉松🥲
Mark Harmon、Michael Reilly Burke、Zac Efron、Luke Kirby…跨越三个世代的各类影视剧都“乐此不疲”地将Ted Bundy的故事进行演绎和戏说,担心在高度重复的聚焦之下,这本书是否真的有存在的意义或是更新视角与信息上的不同。Ann扎实的讲述,以及试着用去伪存真的方式来刨除因Lifetime劣质电视电影等各种所炮制的“最英俊杀手”“致命爱人”附注给Ted的刻板标签;最终让阅读过程变得吸引,也有因他本人对各种罪行的极力否认和“怎么还死不了”的感叹合力炮制的不寒而栗。“超越了对受害者苦难的同理心,以及对被告支离破碎的人格的微不足道的认识...”读完能明白更多流行文化痴迷于此的意义,也同样可以对案件本身有更丰富与深刻的认识。【2023 #20】
这种内容怎么能写的这么乏味,作者存在感真是太强了
看得挺难受却仍想读下去的一本,作者事无巨细的书写(近乎)“还原”了泰德·邦迪的累累罪行…泰德被捕后多方进行的角力赛,也十分生动地展现出了美国司法特色,以及联邦制度的掣肘之处。从阅读预期来讲,我没有失望,读完这跨度二十多年的记录,我有了个人对于泰德案的了解和判断。且有属于自己的意外惊喜,即考尔特法官的庭辩(太精彩了!大家一定要去看啊!)。是我认为唯一在与泰德的公开较量中始终死死拿捏泰德的存在。虽然这也将让我的意难平来得猝不及防…最后,虽然感激作者的努力呈现,但我不喜欢她给自己立的圣母人设,太多感性的表达和飘忽的逻辑把自己包裹(保护)起来而一旦泰德对她不再“特别”就开始有了立场和决断…就很狡猾很不理性…而那通泰德1978年2月给她的电话,我想她就算去了也不会如她所愿,毕竟只是泰德让她觉得她特别
还是挺好看的,越往后看越心惊。我终于看完了,我认为确实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剥离开来,特别当ta不是一个很专业的人士的时候,这些文字都像是一个侥幸的人留下的记录。可读性还可以,读完了觉得纪实文学作品其实文学性就那样,主要看你写的东西是不是足够让读者支撑读完。
有的地方甚至作者抢夺了传记人物的风头。以前听过一个笑话:为什么黑人不可能成为连环杀手?因为他们开车去超市路上都会被拦下,还怎么犯罪。现实是白人连环杀手也可能意外地被巡警拦车。媒体也太能吹嘘了,把泰德邦迪说成是什么魅影王子、囚犯界的胡迪尼,看了之后只觉得他是个有点小聪明的变色龙,只敢挑软柿子(女性受害者)下手的普信男,两次越狱和被捕其实都狼狈不堪,为了求生一直撒谎到最后的骗子。看完总算明白《沉默的羔羊》里野牛比尔打石膏假装骨折需要帮助然后击昏并绑架受害者的手法从哪来的了,至于汉尼拔·莱克特的原型人物至少有一部分是Ed Gein。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