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血疫的封面

血疫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出版时间

2016-03-01

ISBN

9787532771493

评分

★★★★★
书籍介绍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目录
第一部埃尔贡山的阴影1
第二部猴舍103
第三部溃败193
第四部奇塔姆洞255
主要角色28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文笔瞩目,尤其是用各种食物形容坏死组织和恶心器官的时候。
封面上印着斯蒂芬金的评语: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我想,他肯定是没有读完,因为,后两章更加可怕。我几乎是在颤栗中读完这本书的,读这本书时,我刚好感冒并咳嗽,肺部很不舒服,为了为了不给孩子传染,我晚上独自在另一间卧室睡觉,并读这本书,当听到隔壁卧室孩子的咳嗽声,我心脏都快蹦出来了。上帝或者大自然通过埃博拉病毒给人类最大的警告,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展现了至高的杀伤力:50%-90%,雷明顿埃博拉病毒展现了至高的传染性:空气传播。如果这两种病毒的特性结合起来,人类毁灭只在旦夕之间。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不是小说,这是真实。
钜细靡遗的叙述,看到后半截能体会到写作是个十足的体力活(甚至比作者本人亲自去探洞更耗体力)。一些细节还是怀疑出处,结构和写法是可以训练的,那些十几年前清晨早餐的细节真的采访得到吗?
“(埃博拉患者)死后的病房或许会让人怀疑上帝的本性,也会让不信者看清大自然的本性”,重口味描写主要集中于第一部“埃尔贡山的阴影”。第二、三部讲的是雷斯顿埃博拉病毒,作者这脑补、抖包袱和一惊一乍的功力不去写悬疑小说实在是可惜……当然,by叔的译笔功不可没。
2016-3-14。感冒咳嗽+肠胃不适+漫漫通勤路,选择了这本书,给了我一回4D读书的体验,特别是第一部“埃尔贡山的阴影”,比所有灾难片血浆片都骇人因为太真实。就算人类横扫一切肉食动物看似站在了食物链的高位,大自然依然有办法找回相对的平衡,造物如此复杂却也简单,最多不过推翻重来。一次次突发又突然消失的疫情可能是大自然还在寻找最佳的清理规模与节奏。正如书里所言:“似乎有某种对人类怀着深仇大恨的力量,出于某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意图创造了这个怪物,让它无声无息地涌现世间。 ”“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们,高高举起屠刀,却忽然扭过脸去,露出微笑。”“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
读到后面就没什么兴趣了,不如相关纪录片精彩。
斯蒂芬金的意思其实是只有第一章有点点干货。
很喜欢作者与译者共同创作的描述,尤其景色描写,非常身临其境。
前面都挺好的,最后一章看的有点觉得说圈话,感觉有没有都可以,也不像在总结什么,也不像在陈述什么。
看完这本书,我也要感谢! 感谢所有的医护人员 感谢大家的配合 感谢这些研究学者 感谢那些作为实验体的动物 感谢所有的一切 是因为你们 让那些病毒被控制住 感谢感谢!! 感谢这一切! 当下疫情阶段,看完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共鸣的!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