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清代诗学史(第二卷)
蒋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11-01
ISBN
9787520347310
评分
★★★★★
书籍介绍
乾隆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时期,诗学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各种诗学流派和观念相互交织。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诗歌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诗学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蒋寅,江苏南京人,著名文学学者。他在扬州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深造,后于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他致力于唐宋诗学研究,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担任多个学术组织副会长。
推荐理由
《清代诗学史(第二卷)》详细梳理了乾隆年间的诗学发展,深入探讨了当时诗坛的多元化趋势、文人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诗学观念的转变。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观点,还展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诗学思想的深度。
适合哪些人读
对清代文学、诗歌史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的学者
文学爱好者
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目录
绪 论…………………………………………………………………………… 1
第一章 沈德潜与诗歌正统的建构………………………………………… 57
第一节 沈德潜诗学之形成及命名……………………………………… 57
第二节 沈德潜诗学的文化品格………………………………………… 71
第三节 新格调论的理论内涵…………………………………………… 8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体量庞大,材料详赡,以至于我只能说是翻了一遍😂印象比较深的是沈德潜部分的诗歌传统六次塑造、试贴诗学及性灵诗学的“切”、翁方纲学人诗学的“笋缝”、桐城诗学高密诗学对格调诗学及神韵诗学的继承。基于原始文献的问题意识、基于整体判断的认知视角、基于诗歌学养的判断能力,确实手眼不凡。
既有诗学的关照,又有史的视野,还是很想和蒋老师做个博后
我说为啥砖头摞砖头,原来是对标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
真是传世不朽之作的架势,震撼。
同样的材料摆在我面前,我写出来的分析就差作者不知道几个筋斗云翻出来的肉眼可见的距离,这一方面因为作者对清代诗学文献有巨量浏览,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一定判断;一方面因为作者经年累月思力的累积(包括与西方文论作出恰切比对,拥有音乐、绘画等艺术素养从而与诗学达到一定程度的联通),使眼前的文字展示出庖丁解牛的过程,尤其还能在诸家论断之上出新,于各路研究中拨出新的方向,不能不令我叹服。本书相比于七年前(2012年)出版的第一卷诗学史而言,增添了“学问与性情”关键词作为副标题,隐约可见乾隆朝诗学脉络浮潜,延续使用第一卷导论中提出的研究方法,着重展示历史的丰富性,力图“走进过程”,同时也有力证实了这一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行之有效。
bless me
作为一部无愧于当前诗学史研究“集大成”性质的著作,不仅作者完成时有跑完马拉松之感,作为读者完整翻阅一遍亦有一番长途跋涉之畅然心态。该卷聚焦于乾隆时期的诗学,捻出“学问与性情”这一核心概念,在全新的视阈与更深刻的理论建构下,分析了神韵诗、格调说、性灵派与学人诗在乾隆时期诗学生态下的发展、嬗变与离合关系。文献材料繁而不冗,学术观点博采众长而不因袭前人,对于涉足清代诗学的研究者而言,该著不仅具有诗学史建构与通论性质的集大成意义,亦为自成一家的研究典范和取法路径。将王渔洋的神韵诗学类比印象主义,沈德潜的格调视为规范,翁方纲的肌理归为文本组织;以思维方式言,袁枚近佛家之“中道”,纪昀则近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些别具手眼的观点,体现了在传统与创新的消长中,近代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会通与对话。
看得我吐血(褒义词),不过终于粗略过了一遍,有机会会再翻的。后记中蒋寅老师说他是“写给不研究清代诗学乃至不研究古代文学的读者看的”,我只想说老师,你高看大家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