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的封面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

[英]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

出版时间

2017-06-05

ISBN

978752010817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本书以希腊文化对德意志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复杂关系,引发我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将不禁思考:文化是否能够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作者简介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1885-1959,英国著名德意志问题专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她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翻译及医护人员,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代表作《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于1934年出版,成为英语世界经典,曾遭纳粹毁禁。译者林国荣,哲学博士,宜春学院研究员,参与编撰“海国图志”丛书。
推荐理由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一书深入剖析了希腊文化对德意志文学和艺术的影响,揭示了希腊精神在德意志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温克尔曼、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荷尔德林和海涅等人的作品,作者展现了希腊文化如何塑造了德意志人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这本书不仅是对德意志文化史的一次全面回顾,也是对希腊文化影响力的深刻反思。
适合哪些人读
对德意志文学、艺术、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对文化交融与冲突现象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希腊文化在德意志历史上地位的人士
从事相关学术研究或文化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
书籍脑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发现者:温克尔曼(1717-1768)
1. 希腊今生
2. 罗马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悲剧的诞生》的子嗣,作者是尼采医生的忠实助手。译者文采斐然,然而所写附论在内容上虽然反对哲学,形式上却偏偏是哲学化的,缺乏真正的史学精神。如果说巴特勒针对温克尔曼、歌德、席勒进行的精神分析,旨在凸显其悲剧性,且根本上是个体化的,所以是以诗批判哲学;那么林国荣在附论里的论说方式,尽管也洋溢着悲剧意识,却因为围绕的对象不再是个体,而是作为整体的德意志人,因而以一种平均化的视野,减弱了人的复杂性,从诗跌落为一种修辞。最后,我不同意将民主视为酒神精神的代言人。
在咖啡店等朋友的过程中读完,希腊对德国的影响渗透的过程娓娓道来,可能是背景知识不够导致整体阅读感觉框架有些散见。戏剧的精神和宗教的意识、艺术的审美等等层面,希腊罗马对整个西欧南欧国家的影响都是肉眼可见的。作品做出一些剖析但始终有些疑惑这类研究或者说是溯源的意义在何处,所谓的“暴政”不过就是人类为了寻求归属感建立起来的一些壁垒吧。
关于此书的分歧确实是有教益的,一方面我着实偏爱这类怀揣洞见的写作,是绝佳的阅读体验,把我对温克尔曼和歌德的理解翻了个面。另一方面,语焉不详和过于私人也是个问题。
作者对于所谓“德意志伟大作家”的私生活和个性的兴趣超过对于这一时段文学史的兴趣。或许对于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会是有新意的,对于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来说贡献不大。但是文笔是不错的
还以为是专论,其实只是传记和线索归纳,当文献用了
@2020-03-13 23:35:37
此书虽然呈现了多位陌生的德国诗人(即使是歌德和尼采我也所知寥寥),但提供的主线却令人着迷,所呈现的其实是希腊文明作为向现代转型中的德国文艺的一个他者,从阳光灿烂的形象(其实是温克尔曼对悲剧刻意的逃避)走向不断被暴露的悲剧本质,但这种神像坍塌本身其实并不是希腊文明的过错,而是作为观察者的德意志的内生民族性的悲剧,这样的一个毁神者(对绝对的宗教式拥趸走向了践踏)的民族既然可以诞生将基督神像拉下神座的路德,就会诞生将下一个他者的希腊文明拉下神座的海涅,也会诞生(此书成书之后)将现代理性拉下神座的希特勒。在此书所建构的逻辑线索中,你会看到一个在历史汪洋中挣扎着寻找归途的民族,而这篇历史悲剧史诗的创作者是这个找不到锚的民族的每一个人。
发轫于温克尔曼的古希腊研究,是空泛有余稳固不足的理想,他们不曾真正踏足希腊土地,满足于观赏荣耀之城的古代遗产,始终是在地中海遥望爱琴海。理想之实现,就不能局限于观念;理念的肉身化,必经历曲折的道路和现实的阵痛;所以歌德的文学巅峰不免是空中楼阁的幻象,在那千层高原地下盘根错节的块茎里,才有更深沉的神秘——所以诗人以自身为容器,招引诸神的降临;所以看似歇斯底里的言语被人误解为疯狂,却恰恰呈现了荒谬的真实;最后,古希腊的黄金时代不是作为过去,而是作为还未到来的理想被人们呼唤,“一个成人不可能重新成为孩童,或者变得幼稚。但是孩童的天真不是让成人感到愉悦,他自己不是也在更高一级台阶上努力复制孩童的真实吗?……为什么人类历史的孩童时期,在其发展得最美的地方,不该作为一个永不复返的台阶发挥永恒的魅力呢”?
德国人对美的追求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希腊因素。换言之,德国人是把“希腊的思想、标准、文学形式、意象、视野和梦想”作为绝对真理来摹仿,心甘情愿地向其臣服,这不仅意味着臣服美,还意味着臣服真;不仅意味着能够拥有日常审美的全部,还意味着获得人类最高级的理想追求。这就是“暴政”一语的基本内涵。德国人所概括提炼、推崇备至、彻底臣服的希腊精神可能并不存在,或者说受到了扭曲,很大程度上是德国人的形而上学冲动塑造出来的。简而言之,德意志所崇拜的希腊精神并不在希腊,而是在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里。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