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的封面

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

王涛

出版时间

2016-12-01

ISBN

9787520100878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以明清时期的海商与海盗为切入点,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作者简介
王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专业博士,师从张丽教授,现任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他专注于中外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理论创新。
推荐理由
《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一书深入剖析了明清时期中国海商与海盗的历史,展现了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结合丰富的史料和案例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本书不仅对历史研究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海洋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明清历史、海洋文化、国际贸易感兴趣的读者
历史学、国际关系、经济管理等专业的研究者
对中国海洋事业发展有深入了解的公众人士。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外文材料有效,没有给出新的见解
中国的海盗/海商问题,一直与西方亚洲拓展对于中国海疆造成的治理压力密不可分,几乎同步发展: 1510-1560:嘉靖大倭寇——葡萄牙——双屿(宁波); 1570-1640:马尼拉大屠杀——西班牙——月港(漳州)、基隆(台湾); 1600-1660:料罗湾海战——荷兰——月港(漳州)、热兰遮城(台湾); 1790-1840:鸦片战争——英国——广州 之前没有注意倭寇问题背后的葡萄牙因素,只觉得是中国海盗与日本勾结引发的骚乱。海盗市场的形成,一直与「制度性短缺和大航海贸易需求」相关。中国是亚洲最富饶的手工业(丝绸、瓷器)制品货源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朝贡体系不接纳也满足不了西洋人贸易需求,遂民间走私成风。双屿港废弃,葡萄人才会连蒙带骗占了澳门,时间先后也对得上。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东亚和东南亚发展自己的海上霸权,而明清政府不但闭关锁国,还扼杀了最有创造力的海上商人和海盗的发展潜力,中国的海上霸权丧失,从17世纪就开始了,到了鸦片战争终于尝到苦果。嘉靖帝时死守海禁政策,把大好的海外贸易利润让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王直不死,华商和海盗们还有一个核心,然胡宗宪食言处死他,让这群人成一盘散沙,倭寇于是势愈重。西方对海权的重视是从重商主义开始,通过国家默许的私掠海盗打击其他国家的商船队,侵占殖民地和垄断殖民地贸易,保护本国商船贸易,进而发展为近代海军,参与国际海权争夺,这其中每一步都有相关的政策指引,最终大英帝国在海权和殖民地争夺中获得胜利,成为强大海陆军保护下的日不落帝国,反观中国则忽视民间贸易,打击海商集团,这使得民间贸易始终无法获得大发展。
框架很大,要把西方海盗历史也囊括进来描述。但是材料很乏力,有一种极度扩大版硕士论文的感觉。但是涉及面广,把有关联的各方面都谈到一点,对普及大概是有好处的。所以给三星吧。
论述范围很广,但都浅尝即止,本身并没有什么新的资料与观点,适合对于海洋史、经济史有兴趣的入门阅读。
读完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补充。这是一部以明清海盗团体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研究,作者主要是将明清海盗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与更长的时段考察,与全球经济相联系。作者结论有点旧,还是明清王朝消极、保守的限制使得海外贸易的扩张始终有限,没有获得区域贸易的主导权那一套。但是明清时代的一些地方巡抚在海外贸易问题上也有保持积极态度的,不能仅仅用一个整体的明清王朝概念去覆盖这些因素。对于海外华人民间社团网络在东南亚的贸易,作者显然也没有太多论述,而仅仅着眼闽粤沿海地区的贸易。作者认为郑氏海商集团是当时为对抗荷兰的贸易骚扰而出现的,其实并非如此。郑维中认为,海商集团的源头是海盗出身的“海上佣兵”。沿海乡绅通过“海上佣兵”合作,允许其垄断海上贸易收益,赋予其高度自主权“防御性独占”维护沿海秩序,为郑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就正常研究,比较认真而已。比🇺🇸姐姐可差远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