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冷战的封面

冷战

[美]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出版时间

2016-12-01

ISBN

9787509799901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冷战,这个影响全球政治格局长达数十年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故事和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通过阅读《冷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美苏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以及这些对抗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
作者简介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是耶鲁大学著名冷战史学家,被誉为“冷战史学泰斗”。他在2005年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奖章”。著有《遏制战略》、《长和平》等多部著作,专注于冷战史和大战略研究。他的研究涵盖了冷战起源、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推荐理由
《冷战》一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对冷战时期历史事件的细致分析,展现了美苏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对抗。它不仅详细描述了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还探讨了冷战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冷战历史的视角,揭示了冷战背后的动因和影响。
适合哪些人读
对国际关系、冷战历史、政治学或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冷战时期重大事件及其对现代世界影响的人士
对美苏关系和全球政治格局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
书籍脑图
目录
序言 前瞻
第一章 恐惧的回归
第二章 死亡艇和救生艇
第三章 指令社会抗衡自发社会
第四章 自主的兴起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平装版只得2星,裸脊、软封套、再生纸,最讨厌的东西集合在一起,内容又是比概论还要概论,简称:概概。用最讨厌的事后诸葛亮的口吻,天真地问道:为什么是西方世界最终赢得了胜利???沈志华懒得理会,并扔过去一吨前苏档案。。。
有部分刪改,也是意料之中
美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美国民主及共和党中央党校教授力作。
从意识形态来解读冷战的作品不计其数,多半是些老生常谈,本书也不例外,七个章节分别对应:概述、核武器和卫星技术对战争的遏制、意识形态斗争、失控的联盟与第三世界、目标与行动的道德危机、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冷战结束。比较出彩的是一二部分,对斯大林的刻画让我一度以为加迪斯大爷熟读孔乙己,对于我这个对斯大林知之甚少只存有刻板印象的人来说,倒觉得有点意思 另外作者将克劳塞维茨著名的战争目的论与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战略联系在一起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分析角度 史料丰富是本书一大优点,作者曾坦言无意于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但本书又不完全是一本历史著作,于是多见史料堆砌,缺乏严谨的思考和逻辑,勾画冷战全景的目的也没达到,活像高中生论文,从第三章分析意识形态开始就逐渐暴露出其弊病,加上翻译欠妥,内容变得不知所云,不太推荐
应该怎么形容呢?冷战是一场由意识形态的对抗塑造的历史,那冷战本身也注定是意识形态化的。当历史学家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当他选择用意识形态去关注冷战,就会陷入这种视角当中,从而让冷战显得比他原本的样子更加冷战。但如果他不用意识形态去关注冷战,那也许就会错失理解冷战的机会。加迪斯的选择是前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的史观,一种站在权谋、地缘政治、以及外交法则上去看待历史的方式。也许不能说他错了,但他也成了被冷战塑造的一个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这本书最大的理解,反倒是那句,“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如作者前言所述:一本简明扼要、面面俱到、通俗易懂的冷战史。
戈尔巴乔夫结束了冷战,后来的各国政治家并没有趁热打铁缔造东西方互信,永久和平仍然遥不可及。在这俄乌交战之际,可以想象,如果再爆发世界大战,地球将成为一团放射性废墟。 戈尔巴乔夫在无名红军“解放者”烈士墓前朗诵了一首诗: 我们时代的神谕已宣告统一, 它只能由铁和血铸就, 但我们试图以爱来打造, 我们将会看到哪一种更为持久。 哪一种更为持久?这是一个值得人类考虑的问题。
在令人躁动不安的2月底,回顾冷战。非常好读的简明冷战史,文笔精彩,写作很有历史现场感。上个世纪快一半的时间里,人类都生活在一个美苏只要几分钟就可以灭绝整个世界的状态下,而我们活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原作完成于21世纪初,作者完成了一个乐观的结尾,太乐观了。
冷战就是邪恶政权存在这个世界的产物。只要不以民主自由为执政基础的政权存在,不同形式的冷战就会以不同的面目存在。
半本外院参考书,在返校的火车上打开的。简明扼要的梳理了一遍冷战史,但作者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十分明显。然而,21世纪的前二十年并没有作者想象的那么乐观。在刚读完《国际政治理论》没多久后再看这本书,觉得两极体系似乎很难称得上“稳定”,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导致的苏联解体也并不能被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所解释。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