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故都济困的封面

故都济困

刘荣臻

出版时间

2016-11-01

ISBN

978750979769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动荡的民国时期,社会救助事业面临着重重挑战。本书以《故都济困》为题,聚焦于北平这一历史节点,揭示了当时社会救助的复杂面貌。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救助画卷,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社会救助事业的历史意义和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刘荣臻,历史学博士,现任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学术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养,刘教授在学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荐理由
《故都济困》一书通过对北平社会救助事业的深入研究,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救助的历史真相,以及国家与社会在救助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书中不仅详细分析了北平社会救助的时代背景、先期实践、制度化建设、官方和民间救助活动,还总结了北平社会救助的多维特点、不足之处以及对当今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为历史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关注社会救助现状和发展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思考。
适合哪些人读
对民国历史、社会救助、公共管理、历史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社会问题、希望了解社会救助现状和发展的人们
从事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
书籍脑图
目录
绪 论/1
第一章 何以救助:北平社会救助实践的时代环境/16
第一节 频繁的战争及严重的自然灾害/16
第二节 北平的社会问题/23
第三节 北平救助的文化基石及西方救助理念的借鉴/3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救济按需。
北平迁都以后,留下的就是广泛的失业,“有将土炕掏空,上覆破席,人则伏于其中”,因为身无遮体衣,有人进来就像地鼠一样露出头来,而此时的社会救济事业,已经出现了“社会连带责任观念”(蒋介石语)这种新词,而到底是北京、到底是报纸,我们见到的就是,技术上,他们学会了夜戏义演、彩票股票等善款募集方式,赈以玉米面、原煤、衣裤等手段,还有贫民小本借贷处,无息贷款,整借零还;组织上,有游民习艺所,教国文算术,风琴唱歌、体操,有京师总商会会长陈遇春创设的育婴堂,规定吃牛奶蛋糕(从1922年撑到了1927年,人数从210名降为96名),有妇女救济院内设临时收容部、残老部、工作部、儿童部、救娼部及习艺工厂,有乞丐收容所,成人学理发制鞋,幼弱练习婚嫁祭奠之鼓乐(1929年收容876人),一切手段都用了似的。
算是一个大题的梳理吧
资料很详实,但是几条思路之间有交叉的部分没有厘清,思想根源中古代中国的部分有点猝不及防呢
中规中矩。用两条线梳理吧:官方与民间,教与养。北京史研究的精彩程度差上海史太多了。
#纪录片项目资料研究#国都南迁后,从1930年至1937年,北平贫民救济会以施粥的方式向北平7082349人施以救助,受助人数约占同时期北平市人口总数的59%。虽然北平每年设办粥厂花费不下20余万元,并且还“徒增贫民依赖之心”,但对于当时一无所有、生活在死亡线上的广大贫民而言,这无疑为救命之粥,“粥厂之设,自其外面观之,不过一场一棚,形似简陋。然自内观之,每日一勺之粥实能活一人一日之命”。 《北平贫民救济会粥厂办事细则》规定:“放粥时间每日均一律早九点开放。煮米每石米用水不得过七百五十斤,每人需放三两余,连水约十八两之谱。凡老幼废疾先行发放,男女各分一栏,其产妇病人可发给执照请人代领以示体恤。米砂每日下午三时起即令粥夫等先将米粮过筛,将米砂卸净再行入锅。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