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奥斯坦德1936的封面

奥斯坦德1936

[德]福尔克尔·魏德曼

出版时间

2017-07-31

ISBN

978750867630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1936年的夏天,奥斯坦德成为了一个逃离战争、寻求心灵慰藉的避风港。这本书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与这些历史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欢笑与泪水,思考战争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文学艺术在困境中的力量。
作者简介
福尔克尔·魏德曼是一位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和传记作家,1969年出生于德国。他目前担任《法兰克福日报·周日特刊》副刊主编。魏德曼在2009年凭借其作品《焚书之书》荣获“图霍尔斯基-文学传媒奖”,这是瑞典笔会文学奖。他的作品在文学批评和传记领域享有盛誉。
推荐理由
《奥斯坦德1936》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奥斯坦德这个流亡者聚集地的故事,通过斯蒂芬·茨威格、约瑟夫·罗特等人的生平和遭遇,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人性的挣扎以及文学艺术的坚守。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深刻的历史记录,也是对人性、友谊、爱与牺牲的深情颂歌。
适合哪些人读
对20世纪欧洲历史、文学艺术、战争与和平主题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深度阅读,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背景和人性深处的读者
追求心灵成长,希望通过阅读获得启迪和思考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要不对里面的作家艺术家人物都有了解,真的看不懂,那么多名字我就没记住几个
“我在他的诗里游泳,就像游在一个不透明的池塘里,池塘里漂着睡莲,我会时不时地摘下它们。”“他们很喜欢拿斯蒂芬茨威格开玩笑,笑他的善良,笑他对人的内在善良毫不动摇的天真的坚信,笑他对人类的爱。”
两个作家朋友出身不同、个性和生活方式迥异,在非常时期的立场表现也有差别。但是他们的才华让他们惺惺相惜,彼此支持。友谊也是一种互补,不过文学还是一场竞赛!这本书对茨威格的理解更深入些,茨威格是贵族气质,罗特偏草根。但是罗特的政治体验和语言更胜一筹。
社会世界的巨变下,一群失意的犹太人,文字创作者的传奇经历。喝酒,犹太人向死而生的逛墓地,失去家园之后的周游世界,共产党,自杀。那些人,那些年,那些热血生命活过的时光! 书是好书,但是翻译错字太对不起中信的招牌了!
科伊恩和罗特 茨威格和罗特 醉醺醺的流亡战士罗特 谁来给罗特拍个电影吧
二战期间,一群作家在奥斯坦德的故事。 讲述时引用了大量的书信内容,可读性一般。
22/ 041:文风挺茨威格的,流亡德系作者各自归宿,流于表面了。
本书虽然“收录”不少流亡文艺界人士,但整体还是以茨威格和罗特为主。罗特依赖茨威格,不单因为茨是他的偶像,还有生活一直和茨要钱,写作过程也要和茨倾感受。茨前后给他不少钱,既当爹又当朋友。但茨本人性格太脆弱,他就像温室里花朵,有极高的人文才情,但不能活在乱世,会心慌意乱。他的貌合神离妻子和两个无所事事女儿,完全是他的累赘(请道德说教主义闭嘴,出门左拐),他最需要的是保姆照顾和没有结婚形式的爱情。但问题是:上帝并不会赐给一切。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