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哈布斯堡王朝的封面

哈布斯堡王朝

[荷兰] 彼得·贾德森(Pieter M. Judson)

出版时间

2017-07-31

ISBN

9787508675220

评分

★★★★★
书籍介绍
《哈布斯堡王朝》一书引领我们穿越一个历史悠久的帝国,从玛丽亚·特利莎统治下的改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动荡。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个多民族、多语言帝国如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历深刻变革,并最终走向崩溃的过程。通过深入分析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变化,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哈布斯堡王朝兴衰的视角。
作者简介
彼得·M.贾德森,意大利欧洲大学学院教授,专注于19世纪与20世纪历史研究。他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使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在教授生涯中,贾德森致力于历史学的教学与传播,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的见解,为历史学领域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推荐理由
《哈布斯堡王朝》一书通过详尽的历史分析,深入探讨了哈布斯堡帝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它不仅揭示了玛丽亚·特利莎统治下的改革如何强化中央集权,还展示了约瑟夫二世及其继任者在面对民族主义和社会动荡时的应对策略。书中对奥匈帝国内部复杂多样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细致剖析,并探讨了帝国崩溃后新国家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也让我们思考现代国家建构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适合哪些人读
对欧洲历史特别是奥地利和匈牙利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问题的历史学者
对多语言、多民族文化共存感兴趣的人群。
书籍脑图
目录
引 言
本书讲述了从18世纪至“一战”,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帝国的种种努力,以及欧洲中部数不胜数的群体与这些行为产生的联系。
第一章 诞生于偶然的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正在形成的国家,是个人或大众身份认同的一个对象。
第二章 臣仆与公民,帝国和祖国(1780—1815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内容挺好,就是读起来好累。强化了我对鼓吹方言的恶感。大家都玩火,最好只好散伙 。
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终于看完啦!对的起原版小标题的A New History确实是一部足够新意著作,一部社会史视角的哈布斯堡帝国史,核心是帝国政府的国家整合与人民丰富的互动。地方社会繁荣的公共生活和法治框架内“民族主义活动”是奥地利独特的韧性制度的产物,由此反驳了传统的“prison of nations”理论。但是为突出主题,许多经济的、军事外交等宏观内容着墨较少,那么一个如此欣欣向荣的国家为何于19世纪后半叶渐趋落后乃至一战而亡?弗朗茨·约瑟夫新绝对主义时代的地方自由如果以国家能力不足为前提,那这种辩护的力度有多大?
改天整理出一份翻译的问题。但是,三星并不是因为翻译。名字叫“A New History”意思就是说这是一本修正主义历史学的叙事。如果不和他试图反驳的“正统历史学,” 换言之也就是民族-国家、地缘政治为核心的历史写法结合起来看,这种修正主义所营造的美好哈布斯堡反而是更加偏颇的。
偶尔看到期刊上书评才注意到这本在学界地位这么高(虽然并不是Deak所说的修正19世纪现代化未推进说的第一人)
本身从底层政治的角度来讲这段历史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作者把一堆琐碎、凌乱的资料加进来,又增加了这种枯燥,我从这本书中看不到任何明晰的框架和连接的线索。中信的祖传垃圾翻译也有所体现,而且翻译时选用的名词译名有些不是主流译法。
阐明本书修正性观点的精华在第六章。1. 民族的构建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被事件驱动”或“形势造就”。2.奥地利在制度机构上和官方语言的情况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应当是在数目上而非本质上/是相对的问题而非绝对的差异(这点持保留态度,既然帝国没有占绝对多数的民族,是否考虑到量变引起质变?)3.政治民族主义是帝国的组织架构与地方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同意,因差别决措出的局面往往会更助长差别)4. 民族主义冲突本质是政治冲突而非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并不是必然,只有当它们形成政治目标的基础时它们才具有意义。总的来说是为大众印象中的羸弱帝国翻案,但这种排除法式的辩词总是稍缺乏可信度的。帝国内的声音太多,而19世纪又前进得太快。除了以事件驱动为根的历史思维,哈布斯堡帝国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更多交叉学科的角度开辟新的思考。
好读,也在我光滑的大脑上一划而过。
听书: 帝国的民族主义, 奥匈帝国
这可能就是我为什么学不来历史的原因,还是觉得枯燥。军队,语言,人民权利,对国家和统治尤其重要。
如果说之前读的《哈布斯堡王朝画传》是哈布斯堡王朝历史的骨架,那么这本书就是讲述从玛利亚·特蕾莎皇后开始,每一任哈布斯堡王朝帝王的社会背景和施政,它是比较好的内容填充资料。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就如此,这本书读着很累人。行文结构都让人昏昏欲睡,一本400多页的书,居然花费了12天才看完……阅读体验并不愉悦。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