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忠实的刽子手的封面

忠实的刽子手

[美] 乔尔·哈林顿

出版时间

2017-08-31

ISBN

9787508670478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刽子手这一职业常常被误解和妖魔化。然而,《忠实的刽子手》以弗朗茨·施密特的真实经历为线索,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残酷与温情的世界。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刽子手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如何在社会边缘挣扎求生,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作者简介
乔尔·哈林顿是美国范德堡大学历史学教授,其著作《没有人要的孩子》荣获2010年历史类罗兰·班顿奖。他还著有《宗教改革时代日耳曼婚姻与社会的重整》和《见证人群像:西方基督教历史文选》。哈林顿教授与家人居住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
推荐理由
《忠实的刽子手》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16世纪德国刽子手弗朗茨·施密特的职业生涯,从他的学徒生涯到退休,生动展现了刽子手这一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以及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成长。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刽子手职业的珍贵历史资料,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演变。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社会文化、犯罪学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深入探讨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读者
对16世纪德国社会及刽子手职业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地 图 3
序 言 5
第一章 学徒 1
第二章 巡境实习生 51
第三章 名师 10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造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有点啰嗦,如果能更精炼点会更好看。
各种术语做的很全面,推荐跟坂本真一老师的《纯真之人》一起读。说起来也许是处女作的男主就设定为了刽子手,意外地对这一职业怪有好感的哈哈哈。
作者从一个充满猎奇的题材里,呈现了一个目标明确、荣誉感十足的人生抗争之路。这个总结说来轻描淡写,但是主人公在一生的时间里背负着不情愿(岂止是不情愿,甚至充满了耻辱感)的身份和职业,用日益精进代替自暴自弃,体会下这种心境,至少读来令我汗颜。
已购。16世纪的欧洲,还处于刽子手黄金期的年代,以一对刽子手父子的生活和工作为主线展开的微观历史~刽子手的养成、行刑过程、当时社会对刽子手的态度、同行间交往等等诸多细节特别丰富,让我身临其境啊~
心态史学的佳作,作者从一个16世纪的刽子手的日记出发,完美再现了16世纪纽伦堡的犯罪生态,既呈现出中世纪的余光,亦呈现出新时代的熹微,两者的变迁,体现于刽子手职责的变化与刑罚方式的变化,从这种微妙的变化中,文明和人性正在闪光。自然,作者主要呈现的是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在时代的蔑视中,如何以其近乎偏执的职业性行为,打破时代偏见,为个人争取到身份的转换——抛弃他的刽子手身份,虽然,他最终达到目的,靠的恰恰是他身为刽子手一丝不苟履行职责的“卓越表现”。传主的性格,乃是典型的成功主义人格,可惜,人总是时代的产物,以至于他的坚定、沉着、专业性,放在大时代的变迁中,随即丧失其根本意义。
以一位中世纪刽子手为切入点的微观史。翔实的地理与人文描述、犯罪者的记录、以及弗朗茨的行刑过程,再加上各类配图,基本上已经满足了我对当时行刑状况以及这位刽子手的所有好奇心。题材冷门,且内容可靠,很难得的一本书。
弗朗茨·施密特的45年刽子手生涯揭开了16世纪欧洲社会的一角。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生和财产安全经常受到暴力侵犯,当权者为了向居民提供安全保障而严格执法,招募了更多专业人士。其中就包括全职刽子手,他们在司法过程中负责取证,审讯,行刑等,其公开行刑仪式是维护司法权威的最直接表现。当局向刽子手提供固定薪资和相关津贴,但大众依然普遍认为,光是被刽子手碰一下就会被污染。借刽子手的日记来不断挖掘材料去展现时代一面,值得一读。相应的,司法过程中的法庭书记是否也有类似的史料可供挖掘呢?国内司法工作人员中是否也能挖掘出史料来研究司法史呢?
材料组织得略混乱,推论为了导向预定的结果有些突兀,分析不深刻且啰嗦。翻译很不细致,病句就算了,12米长的斩首刀是什么情况??当作历史文化小故事来看还行,主角努力了一辈子达成了目标却最终一场空也挺让人唏嘘
开始读的时候是2017年的南山,现在娃都三岁了,终于翻完。 刽子手执法四十年,阅遍各式犯罪,退休后最终实现了为家族恢复名誉的愿望,最终逝于疫情,年八十。
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引进这种书的意义在哪里……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