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想象共和国的封面

想象共和国

[美] 阿扎尔·纳菲西

出版时间

2016-09-10

ISBN

9787508663739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复杂的现实所淹没,很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想象共和国》正是一本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世界,找回童年的好奇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作者简介
阿扎尔·纳菲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曾教授西方文学。因拒绝戴头巾被逐出德黑兰大学,后移居美国。著有《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等作品,获多项国际奖项,并获多所高校荣誉博士学位。她的文章常见于《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
推荐理由
《想象共和国》是一本集文学、哲学、社会评论于一体的综合性作品,通过回顾童年记忆、探讨哲学问题、分析文学作品,以及反思社会现象,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本性、文化价值观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经典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还融入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悟,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
适合哪些人读
适合对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从经典作品中寻找灵感,提升自身修养的读者
寻求精神寄托,渴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平静的读者
以及所有想要拓宽视野、深化思考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新版序 001
英文版序 011
第一部分 哈 克 045
第二部分 巴比特 147
第三部分 卡 森 20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17年已读040:三星半,这本书延续了《在德黑兰读&lt;洛丽塔&gt;》的主题:我们在小说中探讨的并非现实,而是真相的顿悟。通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巴比特》《心是孤独的猎手》三本书建构美国精神,如同纳菲西自身拒绝僵化的受害者形象一样,她所谓的美国精神也建立于拒绝简单化与概念化的基础之上,毋宁说,她所要呈现的是背离主流传统的、一个更隐秘的美国,以及那个国度之下渺小而温顺的小人物的孤独、抗争与对自由的渴望。和之前的作品一样,纳菲西谈小说绝不只是简单的文艺批评,而更重要的是用虚构作品反观自身,如这本书中自己与友人的流亡体验与对各自命运不休的探索。虽然作者说阅读给予我们的是“真相的还原之美”与“重获想象的第三只眼睛”,但这本书投注的想象常有偏离了小说本身的过度阐释之嫌,有些为己服务的“功利”。
序言就已经说完了本书的内容。后面的展开部分水分太重。特别关于哈克贝利那段,叙述杂乱,分析浅薄,毫无价值与可读性。如果能写文论,就不要和抒情散文混一起。如果散文写得好,装饰点金句也就够了,注水真没劲。
非常纤细非常敏感,一读就知道作者一定是个女性。个人不是特别喜欢作者把自己的回忆和书评放在一起夹叙夹议的写作风格,有些时候一个论述可以直接导出某个论点的,却要花时间在自己和朋友,伊朗的过去和现在这些叙述上,让议论不免有些“bumpy”,反正我读是有点点出戏感。选的三本书只看过最后一本(第一本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小时候好像看过连环画,完全没有啥印象了所以基本算是fresh new book),所以看论述这本书的时候最有感觉。如果自己读了前两本应当阅读这本书会更加流畅。
她到底是想写回忆录还是什么滴。。。这种文体非常糟糕,根本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鬼
小说里的美国无关民主自由,而与冷漠有关,与孤独有关,与庸俗浮丽的品性有关,尤其与鄙视小说所代表的人文精神的实利主义有关,以至于以小说为安身立命之所的纳菲西勉为其难地用了一章,来跟小说里的乔治·巴比特干架。
叙事杂乱,很啰嗦。本来就不喜欢美国文学的我,读不下去了。不过倒是很吃惊美国推行的竟然不是博雅教育,毕竟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留学总是带着一种神往的,仿佛去美国之后就不会再像我们这样一类的「考试机器」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区别也是没想到的。
不是我的菜,要一直跟着作者的思路,看的挺痛苦,第二章还有点意思。
在读前两章序言的时候就已经精神振奋,备受鼓舞了。读文学就当是为了把人变得复杂一点吧,为了在和谐中看清危险,为了带回新鲜的眼睛和乐于接受挑战的心,为了一种朦胧的幸福感。
自從《在德黑蘭讀〈洛麗塔〉》後,我就喜歡上了阿扎爾·納菲西。一些人對她解讀《洛麗塔》抱有異見,這也正常,我們閱讀,就是為了走出自己,但並不是要走向我們的反對面——那樣的話,人生就太狹窄了。我喜歡納菲西在閱讀中的思考。這本書讀得七零八落,但仍有所得。
感谢我自己。多年前在大众书局的打折区,挑了这本书。一本又涨知识 又看眼界的书(比如,原来书还能这么写lol)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