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给世界的答案的封面

给世界的答案

[美] 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

出版时间

2016-07-01

ISBN

978750866292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始终是有限的。然而,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现代科学的实验验证,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真理的追求。《给世界的答案》一书,正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感受人类智慧的火花。
作者简介
斯蒂芬•温伯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不仅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物理,同时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等职。温伯格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有卓越贡献,出版了多部理论物理教材,深受读者喜爱。此外,他热衷于将科学理念与人文知识结合,著有《最初三分钟》《终极理论之梦》《仰望苍穹》等畅销书,传播科学知识,广受欢迎。
推荐理由
《给世界的答案》一书以历史为脉络,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哲学、数学、天文学、科学实验等多个领域。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科学理论的阐述,展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不懈努力。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更启发我们思考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等深刻议题。
适合哪些人读
对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读者
对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有深刻思考的读者
希望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科学素养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希腊物理学
第一章 物质与诗歌
第二章 音乐与数学
第三章 运动与哲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点难 不过后面的技术札记挺好的
霸气十足的英文书名“解释世界”明显更符合温伯格这位科学的辉格党。如果你不服,附录的35篇技术札记分分钟教你做人!
侧重于作者的专长,以科学史的眼光来看有点偏
“对我们而言,世界就像是一台教学机,不时用满足感来激发我们想出更好的主意。经过许多世纪,我们学会了如何分辨和寻找可能正确的认识。我们学会了不去担心目的,因为担心永远无法带来我们所寻求的那种喜悦。我们学会了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因为使我们感到快乐的解释从来不是一定之论。我们学会了做实验,不用再特意做出人为的安排。我们培养了一种审美意识,能暗示我们什么样的理论将会见效。而当它见效时,我们的满足感会倍增。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积累。这一切都未经筹划且不可预知,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可靠的知识,并享受了真正的乐趣。”
并非科普读物或教科书,而是科学是怎么被这群人想出来的科学史。找到了上学时复习到不小心睡着的感觉。不是说不想看,只是大脑拒绝吸收。书值四星,但从可读性看只有两星。(关于行星运动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捍卫者通常被称为物理学家或哲学家,托勒密的支持者一般被称为天文学家或数学家,两者之间的论战持续了1500年之久。”从未意识到聪明人之间的知识分野并不比大众小。而技术札记恰恰相反,是数学教科书。大概率不会接着读《最初三分钟》。
这是我读过温伯格写得最差的一本了,我理解他想争取更多读者的心理,但把所有演绎方法都放在附录而不是正文中,并不会使本书更易懂,反而割裂了连续性,人为制造了理解上的困难。
从物理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研究自然的发展,观念变化。我中学物理没学好,牛顿的东西都记不清。
从人类第一次抬头仰望星空,就追求着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探索,直到现在也未曾停止。
科学史,内容可读性确实差了一点,前言和译后记写的不错。西方的科学继承了两河文明、古埃及、古希腊,甚至包括中国的技术成果,只能说西方的包容性强,吸收了非常多的文明成果才有了中世纪的科学革命和之后的工业革命,并没有什么先天优越性,那些科学家包括牛顿和爱因斯坦在认知上也存在着局限和错误,人无完人,作者也专门阐述了这个观点,至于科学方法,我倒是觉得,已经继承了这么多的文明成果,科学方法也并不算是多大的创新了。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