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的封面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美] 扎克·易卜拉欣,[美] 杰夫·盖尔斯

出版时间

2016-01-01

ISBN

978750865241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恐怖主义背后的人性故事。张秋晴的《我父亲是恐怖分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充满矛盾、挣扎和选择的个体世界。这本书不仅是对恐怖主义的反思,更是对人性、家庭和信仰的深刻探讨。
推荐理由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深刻探讨了个人选择、家庭关系、宗教信仰以及冲突解决方式等主题。作者张秋晴以坦诚的态度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如何从家庭的悲剧中走出,最终选择了一条非暴力的道路。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恐怖主义背景和后果的视角,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克服仇恨和恐惧的可能性。
适合哪些人读
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宗教冲突以及家庭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心理学、社会学和宗教研究领域的学者
希望了解个人成长和心灵探索的读者
所有寻求理解和和解不同观点和经历的人。
书籍脑图
目录
译者序 逃离仇恨的基因
第一章 1990年11月5日,新泽西州,克里夫赛德帕克市
第二章 此时此刻
第三章 1981年,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
第四章 1986年,新泽西州,泽西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191220:短短的一本书读来却很揪心,甚至有些反胃与不适,就像最后那位女特工所说的,她一直担心扎克在成长过程中好不好。放弃仇恨、选择宽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没有人教导过他,但他天性中的怜悯的一面不愿意再让别人受到同样的伤害,同时走出狭隘的世界,去经历各种不同的人,也同样让他看到恐怖主义错误的一面。很庆幸扎克能走出来,并勇敢的面对、承认自己的身份,可是还有多少相同经历家庭的孩子或许一生都要生活在恐怖之中。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特别是有相同经历的孩子。
1990年11月5日,美国新泽西州,作者7岁时他的父亲塞伊德在纽约万豪酒店枪击犹太防卫联盟创始人卡赫纳致死,塞伊德也在路上被击伤,作者随母亲和姐弟到叔叔易卜拉欣家去,警察等在那里一起赶去医院,塞伊德是基地组织支持的第一个在美国本土杀人的伊斯兰教徒,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时塞伊德共同在狱中策划。作者走出童年阴影讲述有关往事,20多年未去监狱探视过父亲。母亲前夫是无神论者也是姐姐生父;母亲从天主教转投伊斯兰教使外祖母震怒;诵言入教仪式上被英俊手巧父亲相中,定制戒指求婚成功于1982年5月6日结婚,83年和84年作者和弟弟相继出生;父亲被诬强奸后工伤暗中加入了圣战基地追随本拉登导师阿扎姆;搬家二十多次;继父残暴有三孩;和弟弟去动物园当导游;摆脱过去的阴影。
很有意思和意义的题材,可惜篇幅比较短。作者指出的“偏见的自我循环机制”很有意思——因父亲是恐怖分子,儿子遭到外界歧视和侮辱,这就加深了他对外界的敌视。他主动与外界保持距离,关上沟通的大门,于是,他的思想也就越可能走向极端。这种机制适用于解释很多现象。最近越来越觉得,大部分人的观点并非来自理性,而是来自经验。
“人不过是是其思想的外化。心有所思,人即成之。” “1 他人灌输的偏见无法战胜个人对于真实世界的经验,2 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3 非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看看TED就够了,没必要买书~
东西太少了,没想象中震惊,亲爸和继父那块儿刻画的形象倒是还行
虽然受仇恨和偏见所害,但最终选择走出偏见,不再活在父亲的阴影底下,很难,很值得钦佩。
对于这样一个童年沐浴在爱河里, 少年活在噩梦里的人来说, 成年后依然成长成一个宽容,友爱,幽默的个体。 像作者说的,他母亲的行为,耳濡目染的感染着他,以至于在受到不公正的欺辱和霸凌和虐待之后,他并没有选择以暴制暴,强大的爱意在他的心头,我只想说,一切都因为爱
3.5分。很快就读完的小册子,字大行稀。只是…没拿父亲之爱展现出来,最后说自己不再是他的孩子。这种情感让我感到有点不舒服…书中一些反思很不错,最后总结的“洗脑”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我期待的是描写父子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孩子在亲情与价值观念之间的苦苦挣扎,而非“不是他的孩子”…不知这算是一种仇恨吗…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可以思考,判断自己的行为而具有善恶两面。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