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的封面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

[美] 大卫·波德维尔

出版时间

2008-10-01

ISBN

9787506291323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这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作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1947~)及其夫人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1950~),是当代美国重要的电影理论家,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荣誉教授,法国电影资料馆(Cinemathèque Française)顾问,国际电影学界最多产、最伟大的教科书编纂者之一。波德维尔是“认知电影理论”的创始人,并以其对小津安二郎、爱森斯坦等人的“作者”研究、电影叙事学、香港电影研究、电影风格史的研究而广受尊敬;克里斯汀则是新形式主义电影分析理论的领军人物,她的Breaking the Glass Armor(1988)是公认的新形式主义经典著作。

波德维尔夫妇著有多部享誉世界的电影学理专著,如《电影风格的历史》,《世界电影史》,《娱乐王国:香港电影的秘密》。其中,《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最为畅销,...

(展开全部)

目录
简目推荐导言译者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前言:让自己在电影中展开第一部分
电影艺术与制片
第一章 电影即艺术:创意、科技与商业 《辣手摧花》中的艺术性
电影的技术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老外的事儿还是老外来说的好
向所有想深度了解电影的人推荐
同为入门作,比《认识电影》更能“认识电影”。还有更确信了一点,影视作品是靠眼睛看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体会一下、感受感受远比之后干瘪地复述一遍剧情有意义的多。
全球当代电影学领域的里程碑教科书,这个版还不错,图文并茂,选片精良,大卫夫妇的文笔也格外精湛,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这两口子是真推崇《公民凯恩》啊),在电影理论的专业性上远胜于罗杰·伊伯特,在评述的广度和文字魅力上又远超过路易斯·贾内梯,在章节设计和小标题层次方面也极为用心,可读性和信息量还算不错,这套丛书译文质量也是一流
大概翻完了,画面用文字来描述非常让人爆!躁!一点都不有趣好不好,插图都是黑白的你讲个毛色彩啊!几张彩页还要用紫色背景连黑字都看不清。废话特别多。好多时候得跳页甚至跳章节去看图,图片编号还有错,头晕。这书应该叫电影技术而不是电影艺术。
偏科普,了解了电影的基本框架
想学影视,就看这个!
体量浩大、获益匪浅的巨作,作者的万钧笔力与渊博学识教人叹为观止,热爱电影者的必备宝库。
補標。書名起的完全就和第一章的內容是相違背的。很能理解波德維爾對每個富有「作者性」作品的期待。但如果「作者性」還是個要在工業化語境下反復強調的事情,電影創作就沒有意義了
“电影在我的脑中出生,但在剧本纸上被我杀掉。演员带给它新生,而之后在摄影机中被杀掉。在剪辑室中,被肢解的片段组合成最终形态,而电影得到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生命。”“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习惯是,每个镜头内至少有三个光源:主光、补光及逆光。”“库里肖夫效应:统称不用大全景,而是借不同场地摄得的片段组合构成的整体空间感,让人产生强大的电影幻觉。”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