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无人是孤岛的封面

无人是孤岛

[美] 詹姆斯•乌登

出版时间

2014-06-30

ISBN

9787309103977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侯孝贤是我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重要作品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海上花》等。本书完整全面地论述了他的创作生涯,阐明了他独一无二的成就与风格的形成及演变。作者认为侯孝贤电影反映了台湾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状况,并且只可能诞生于那种环境之中。本书也考察了侯孝贤电影对其他亚洲导演的区域性影响。

一部杰出而具开创性的著作。在研究侯孝贤的同类文献中,本书以其覆盖广泛、分析详尽而独树一帜。作者同样观照成就侯孝贤其人其作的宏观的历史与社会框架、对其创作有更直接决定作用的工业与文化因素,以及他的创作生涯所发展的独特的美学策略。本书对侯孝贤作品及其背景所作的精确分析,使之成为英语世界任何研究侯孝贤的学者的重要资源。

——裴开瑞(Chris Berry),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侯孝贤是世界影坛上最迷人然而也最迷惑人的导演。本书不仅是一项作者研究,还对台湾历史、文化、政治与电影做出了丰富的描述。作者运用大范围的一手资料和引人入胜的电影分析,风格是平易、机智和犀利的。本书无疑是华语电影与电影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

——叶月瑜(Emilie Yueh-yu Yeh),香港浸会大学

目录
致谢
导论 侯孝贤的问题
第一章 侯孝贤与台湾经验
1949年前的历史“说法”
侯孝贤与战后台湾经验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跟很多写书的一样,大部分力气花在了书的前半部分(倒是整好补了我最弱的台湾史部分)。理论敏锐度不够。“中国性”问题没说到位。
喜欢!分析《风柜》时联系了沈从文对侯孝贤的影响,沈氏世界观的提法很清新;大篇幅分析《海上花》的场面调度、布光、摄影机运动与长镜头的结合尤其是最初一个8分钟长镜头,独出心裁地强调和解构侯孝贤的“中国性”,酣畅淋漓,鞭辟入里。佩服。
终于翻完了。太厚了…后面只看了看过影片的部分。太专业的部分也跳过了。不只是侯孝贤和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真实形态。再喊一次,《海上花》真•杰作。
HKU電影類出版物的選取角度都相當獨到,總體上覺得這本要比之前朱天文的那本豐富得多。朱或許是在實際當中最接近侯的人,却囿于就作品論作品的尷尬,而美國人James Udden反而可以將侯放在大的歷史時代和文化背景中去探討他的作品(雖然也很極品的數出每個長鏡頭的秒數),好比《悲情城市》,如果不知道關于二二八的歷史背景,只將視角放在長鏡頭、演員調度甚至是英俊的男主角身上,就根本無法接收到這部影片的“先體驗后理解”的文本現象。
最值得肯定的观点是解构中国性。用Barry Salt那套大数据方法去计算镜头时长实在意义不大。吐嘈一句,没有一个华人老婆真的没法当汉学家。
很详细,接下来就是看电影了
水准一般,书中内容对我而言只是常识而已,尤其是涉及历史背景的部分。
一口气读完后,才明白为什么侯孝贤会被认为是台湾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化使者,因为通过他的电影,世界才重新认识了台湾。纵向看来,侯导的作品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温馨日常的自传回忆、克制冷静的历史记录、难以把控的都市描绘。特色的风格有:用长镜头框住主人公,采用旁观视角,而非全知视角;松散写意的剧本大纲;即兴而为的演员指导;大胆的布光设计;固定镜头中表现出的强大场面调度。
不错的作者研究。几个做得漂亮的点是:瓦解所谓“中国性”的概念(当我们在说“诗意”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对台湾历史文化背景/和电影工业史的梳理、《悲》和《戏》的细致解读、《海上花》开篇长镜头调度的分析,和数据统计直观呈现出的侯在1993年之后的美学转向。 基本结论是侯的固定机位长镜头、景深上的大胆运用、布光的立体感、复杂调度的一系列风格,主要是受到早期片场工作(做场记、副导演和编剧)负面案例的影响,并在他自己的拍摄实践中形成的,而非很多分析中想当然的“小津影响”(侯直到《童年往事》之后才开始观看小津)。 缺憾是要把每一部影片都讲到实在是很吃力,对《南国》和新千年之后的分析太少了。大体来说分析的深入程度和影片受重视的程度成正比。
再看一次。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