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中,先秦两汉时期不仅是思想与文化的奠基时代,更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萌芽与成型期。本书以宏大的视野,深入探索这一关键历史阶段的文体演变脉络,系统梳理先秦两汉文体的形成、分类、命名原则及其与社会文化、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的互动关系。从甲骨文的原始形态到简牍文书的规范化,从祝颂之体的礼仪功能到王命文本的生成机制,本书揭示了早期文体如何依托载体、仪式与制度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特的文体观念。通过分析六经的体制多样性、先秦礼制对文体风格的影响,以及汉代官制与文体命名的关联,本书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体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更阐明了其作为中华文论基石的核心价值。读者将跟随我们的笔触,穿越历史长廊,见证文体如何在礼乐教化与政治实践中绽放光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传统的源流与魅力。
作者简介
吴承学,1956年生,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诗文与诗文评、中国古代文体学等。著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晚明小品研究》《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思勉原创奖与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等。李冠兰,1984年生,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出土文献与文本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论文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推荐理由
《先秦两汉文体学史》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历程的权威著作。本书以详实的文献分析和深入的逻辑梳理,展现了从先秦到汉代文体学的萌芽、形成与初步构建过程。书中不仅详细探讨了早期文体的形成、分类及其与文字载体的关系,还深入分析了古代文体的命名原则、分类方式以及与礼制、官制、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对六经体制、先秦礼制与文体观念、王命文本生成机制等问题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古代文体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演变脉络、把握文体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价值,适合对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学及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体学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学生
对古代文献整理和分类有研究兴趣的文献学者
关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历史爱好者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先秦两汉文体学文献概述 1
第二节 早期文体与文体学语境 22
第一章 中国早期文字与文体观念 36
第一节 文字形态与文体内涵3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