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暴力的封面

暴力

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

出版时间

2016-05-31

ISBN

9787301271032

评分

★★★★★

标签

3

书籍介绍

在受动作片电影和畅销惊悚小说影响而产生的流行误解中,在社会科学家的常规解释中,暴力往往与贫困、种族或意识形态仇恨、家族疾病等特定情况联系在一起。本书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出发,借助视频录像、民族志调查,近距离研究暴力真正发生时的情况,引导读者进入真实而令人不安的人类冲突世界:从军队暴力、警察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欺凌、抢劫、运动暴力到武装冲突,进而揭示了暴力动力学,解释了为什么暴力通常会是对弱者的暴行、为何通常会在众人面前进行仪式性展览,或进行秘密恐怖袭击和谋杀;以及为什么少数人能够操控暴力;最后则提供了应对乃至消除暴力的方法。

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暴力冲突的微观社会学
[第一部分暴力的肮脏秘密]
第二章 冲突性紧张和无能的暴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
非常啰嗦,尽管案例生动且丰富,正文将近500页实在没必要。只研究微观的暴力情境,互动的取向谈不上多么有洞见。翻译流畅,例如醉酒暴力中提到酒后某人骚扰名叫琳达的姑娘,中文是“琳达 琳达 林子好大”,不禁找来英文版对照:“ Linda, Linda, let-me-in-da”。
基于心理学、人际互动关系和发生情境角度,分析暴力产生机制的微观社会学论著,隶属于作者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的庞大理论体系。分析详实透彻,素材广泛丰富,在民族志素材的分析运用和文本分析方法的实践方面,都堪称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遗憾在于几乎完全忽视了宏观层面的暴力分析,如果能跟齐泽克、蒂利等学者关于暴力的宏观研究论述相结合,则理论架构会更加完整。
指出暴力未必肮脏,也可以是净化后的舞台暴力,这一点与戈特弗雷德森和赫希对冲动的论述不谋而合。 在得以建立多层次理论前,还需要了解微观互动。强调“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2)。 愤怒其实大都只存在于暴力发生前,且大都是受控制的情境中。暴力真正发生时,反倒是冲突性紧张和恐慌,而之所以有时能成功造成伤害,关键在于出现了不对称性:a. 恃强凌弱,以家暴、霸凌、抢劫为例;b. 群体放大效应(132-136);c. 观众围观。 动机解释不了打斗几乎总是短时爆发的,且动机是人们事后的建构,时过境迁可能有多种解释,相互矛盾。如前所述,暴力并不易发生,更常见是以社交仪式扮演冲突,限制为一种姿态——有两种形式,一是恶语相向,二是自吹自擂和虚张声势。 相比犯罪学的范式,另一个视角。
无图看得好累…呼~终于在“美国民谣”和“蓝调口琴”的FM里翻完了(比音乐543好多啦),为什么要把注放到书后啊!还是要强调是一本好书,深层上,是对个体自由意志的强调。(最近我也在看十三邀里对陈嘉映的对聊。)
速读,看到最后终于理解微观社会学家独特的视角及观念。
情绪的影响,“互动”的暴力,看这之前可以先看一下戈夫曼。另,这排版什么意思,图呢???让我凭空想象吗????
近距离面对面的暴力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我也不知道这个论断到底是真是假,但它成功扮演了我在费城的心灵鸡汤,感恩的心
#参考文献#毕业时,本科老师的赠书,没想到真的用在了写研究设计上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