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爱这个世界的封面

爱这个世界

[美]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出版时间

2017-05-01

ISBN

978720814330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何才能真正地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汉娜·阿伦特的思想世界,也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是一位杰出的职业心理分析师,毕业于纽约社会研究学院,工作于宾夕法尼亚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她是汉娜·阿伦特的学生和朋友,擅长对人物内心进行深入把握和描述。著有《安娜·弗洛伊德传》、《创造性人格》、《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和《阿伦特为什么重要》等作品。陈伟和张新刚是其作品的中文译者,分别在政治学和西方古典学领域有所建树。
推荐理由
《爱这个世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汉娜·阿伦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生活轨迹和思想发展。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阿伦特的个人经历,还揭示了她在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刻见解。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阿伦特的思想,并从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爱这个世界。
适合哪些人读
对哲学、政治、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汉娜·阿伦特思想的读者
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探索的读者
希望从历史人物的经历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1906—1933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为一部传记,并不出彩,在思想的讨论上明显力不从心,对生平的描绘也受限于材料和视角,往往显得为尊者讳;作为了解阿伦特一生的通道,必不可少。是二十世纪的经历让年幼时敏感却坚忍的汉娜从哲学转向了政治思想,她对大部头写作的抗拒与无能和其一生与现实政治的纠缠关联甚大。我最想得到解答的一个问题,也就是阿伦特什么时候真正把自己视为一个美国人,并没能得到解决;但拥有Blücher这样兼具思想的灵气和实践的勇气的伴侣,确实是阿伦特一生的幸运。
一星扣译文 低级错误不少 中文也别别扭扭的 还有一些排版的问题 除了明信片外不值这个价格。书本身没毛病 提供了很多作品的背景 比如教育的危机一文是在写美国种族问题。再版序说此书第一次点明了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恋情 且在二人书信出版前。阿伦特这人不错 敢于不掺杂感情地持有很多左右
“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不爱德意志,不爱法兰西,不爱美利坚,不爱工人阶级,不爱这一切。我‘只’爱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惟一一种爱,就是爱人。”——汉娜·阿伦特
阉割版是学术界的耻辱!如果可以看港台版或原版
“当一个人不可亵渎、不受诱惑、毫不动摇的时候,他会那样地充满魅力。”——借用阿伦特对雅斯贝尔斯的评价,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拥有着男性的力量与坚定的人、真正的局外人,追随自己的思考,乐于做出艰难的判断,自由而坚韧。另外,她与布吕赫之间平等、相爱而又保有独立人格的婚姻生活真的令人叹服。扣翻译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她所知有限、且读过的几本书都并不感冒的人来说,这本传记里的阿伦特更像是个私生活存疑的笔刀尖锐的报刊或公众号写作者,并且一直试图通过她关于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划界的理论,回避她和海德格尔的暧昧不清,以及她的《艾希曼》一书在事实上的谬误。外加她不想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我原以为她可能有什么深刻的见解,结果……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某些当代人的身影。
非常翔实又专业的传记。作者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学生,通过对大量材料巧妙化用,带给读者丰富阅读体验的同时,秉持较为公正客观的立场书写她的一生,把评判交给读者。“自从年轻时,对海德格尔的爱,就将她带进了阴影之中”,这句对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关系真是鞭辟入里。读完更喜欢阿伦特了,“将她的思想连在一起的是她逐步理解的将自身和别人联系在一起的爱,对世界的爱(Amor Mundi)”。
翻译有很大问题…有很多从句根本没有按照中文语序来翻译
她以自己非凡的才情与热情爱着这个世界。
书本身偏向记叙生平传记,至于思想脉络不算很清晰,评判性的阅读则更缺乏了;但单就传记想达到的目标而言,完成度还是很高的。一星扣翻译。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