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的封面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

汪菊渊

出版时间

2021-08-01

ISBN

9787200134933

评分

★★★★★
书籍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美的追求愈发强烈。园林艺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美的诠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一书将带领我们走进这片美丽的园林世界,领略我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简介
汪菊渊(1913—1996),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毕业于金陵大学,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6年起在北京林学院任教40余年,为北京林业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历任北京市农林水利局局长、园林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界首位工程院院士。著有《中国古代园林史》等。
推荐理由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一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山水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创作特色、布局原则、手法以及植物运用等方面,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园林艺术价值的重要视角。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园林艺术或景观设计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园林艺术或景观设计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我国园林艺术发展历程和创作特点的学者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美的广大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上 篇 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西周素朴的囿
第二章: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第三章:西汉山水建筑园
第四章:南北朝自然(主义)山水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_-科普兼具收藏价值~
讲解的非常仔细。第一部分快速带过历代园林特色,第二部分从山水植物石头等角度入手解剖麻雀,大家出手,详略得当又干货满满,外加配图不少,所以书虽然很薄,但内容丰富
“以素朴的自然、山水作为游息生活境域的形式”这个讲法挺好,汪菊渊老师还讲到苏州宅园,包括一切宅园,由于居住游憩生活功能需要建筑比重较大。除了因景和造景要求而作亭阁廊榭外,以聚友宴客、赏心演乐的厅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如《园冶》所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廊的运用十分突出,它不仅是连接建筑的有顶通道,而且是划分空间、组成景区的手段。廊往往随势而曲,或盘山腰,或穷水际可。漏墙亦然。而且实中有虚、有透。到了清朝中叶,诸园之作,往往环绕全园的界墙,筑以回廊,虽雨天不用雨具,可就廊行走以观赏全园。苏州宅园的又一特征(明清宅园都具有此特色)是园地面积虽小,但能因势随形,展开一景复一景,引出曲折多变化的层次。常用手法是运用粉墙、漏墙、廊、假山或叠石形体,或树丛竹林,构成不同的景区。
上半部是园林简史,下半部是园林建造的原则、技巧等。
上下编分别为中国山水园林发展史和造园理园艺术特色与传统,分类梳理清晰,较之前版又配以丰富的图片,阅读体验很流畅。因为平时爱逛公园,所以想要更知其所以然,选择这本书系统性地弥补一下关于中国园林的基础知识,算是选对了。优秀的园林作品里面处处融入着园林设计者的巧思,以前忽略的点太多了。
汪菊渊先生是园林界的泰斗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有《中国古代园林史》等专业书籍。本书的文章是他早年所写,目前配上相关图片,成为了一本亦专业亦科普的园林书。上篇“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中国山水园林的发展简史;下篇“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传统”,讲述中国山水园的造园技艺,分类解析掇山叠石、理水、植物等方向的营造特色。作者的文字很优美,也引用了不少古籍,读完可以对中国园林有一些基础的了解。
这是一部兼具园林发展史(上半部)和造园艺术(下半部)的力作。对园林沿革的叙述很精彩,从先秦园囿到魏晋庄园,从唐宋写意园到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汪老通以“山水园”概括之,山水园作为中国园林内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外延。我觉得很有说服力。 下半部谈造园艺术,重点在于掇山, 分成不同体量的叠山⛰️场景,有连绵的山脉,有独座的石山,以及池山,置石等等。汪老认为关键在于要识得山的品性。掇山和理水这两章,也展示了汪老丰富的技术知识。 由于本书是汪老大部头园林史中抽取出来的,原书没有图片,缺乏可读性。这个单行本,由黄晓先生配图,图文并茂,对我们理解汪老的园林思想颇有助益。 图片排版很好,只是稍小了些,如果本书出个16开本,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