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的封面

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

[美] 罗伯特·内米耶尔 (Robert A. Neimeyer)

出版时间

2016-02-29

ISBN

978711152358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生命旅途中,每个人都会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悲痛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还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丧亲者走出悲伤的道路,帮助他们找到力量和希望。
作者简介
罗伯特·内米耶尔博士,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系教授,活跃于临床实践,出版20多本书籍,涵盖哀伤与丧亲、心理治疗等领域。他是《死亡学研究》杂志主编,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会长,死亡、临终与丧亲国际工作组主席。王建平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及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致力于心理治疗、督导及CBT培训,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翻译30余部教材及专著。
推荐理由
《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哀伤治疗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旨在帮助丧亲者缓解悲痛,重建生活。它涵盖了哀伤治疗的各个方面,从情绪调节、身体工作到转化创伤、改变行为,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哀伤治疗知识。
适合哪些人读
这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1. 正在经历丧亲之痛的个体,希望通过书中的方法减轻悲痛。 2. 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需要了解和掌握哀伤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3. 对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感兴趣的学者和研究者。 4. 对生死哲学、人生意义等议题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工作框架/ 1
第1章 在场、处理和步骤
哀伤治疗中咨询技术水平的关系框架/ 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专业的书,案例翔实,唯一的缺陷是后面的疗法写的太简单了,像教科书一样有些无趣
对于了解哀伤治疗现今都有哪些流派和治疗方法有帮助,但是深入学习的话还需要真正去实践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吃透学习。用两天时间草草翻完,心理大概对自己想学习方法有了大致了解。 2020年疫情下,又重读了一遍,做过一些哀伤疗愈的个案回头再看,感受会不一样。认真做了思维导图笔记,有需要的可以私信我。
这是一本描写,如何在咨询或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进行丧亲者治疗的一本书。 这本书很详细的,从工作框架、调节情绪、转化创伤、寻找意义等16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这是一本大和集,每一个部分有不同的章节,每一个章节是不同的咨询师工作的体验,有这个技术的意义、适应症状,还有详细的使用方式等。 非常适合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当工作参考。
本书主要对象是社工、心理咨询从事者,对非专业从业者的启发见仁见智。全书比较像百科全书,汇集了许多不同的疗法、技术和案例,第一部分对哀伤进程的综述最有启发,第十二部分提到的空椅子技术、想象联结、生命印记也有启发,其他一些部分对实践指导不强(可能因为过于理论化,可能因为非常依赖具体咨询情境,也可能因为涉及情况过于极端比如创伤性哀伤),但有助于理解哀伤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重构认知”一节认同度最低,凡是要求人给自己感受打分的,都觉得这无法触及根本问题。再次确认了叙事对生活的重要性,意识到哀伤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广义地看,哀伤不仅包括丧亲,还包括各种丧失,the art of losing。
2019-3-9 《哀伤治疗》 利用上班间隙刷完,五十分钟 一本 关于科学案列,以及关于临终关怀案列的案列启示 涉及情绪、人的认知等驱动,可以终极障碍,但是书中的出口会给你答案 心得:对于死亡哀伤,人们都会有不舒服的状况看待,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五十六个案列的不同方法,可以給那些悲伤的人.或者面对死亡,死去的人有方法和案列可以去做。 以及我们活着的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每一天……面对我们至亲的人
翻了一遍,更偏整合和认知?
对于去世或者类似创伤,有很多实际操作的方法。我得从头整理提取一些要点出来。 学了这么几年的心理咨询,才觉得各个流派的应该都要融会贯通,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作用适合的方法。
今天是姥姥去世的第十二天,也是回上海重新开始新阶段的第七天。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哀伤治疗和督导的各种实操技术和方法,体现了跨学科、多元背景对待“哀伤”这一人生重大事件的实践智慧。从实践角度出发这是一本很有启示性的书籍;从个人角度出发,即便是阅读完这一本书也依旧需要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缓解我自己和家人们的哀伤。希望能够尽快找回内在驱动力,告别哀伤,走向未来吧。
看到其中有一章是中医的“气功”,我真的震惊了,可见这本书囊括了多少复杂的流派,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内米耶尔博士的疗法。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