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1895-1926的封面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1895-1926

应星

出版时间

2017-04-30

ISBN

978710805868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这一时期教育场域的兴起、演变及其与社会政治的互动。从士绅阶层到新兴知识分子,从科举制度到新式学堂,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教育发展画卷。
作者简介
应星,1968年生于重庆,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其著作《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以及《“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等,深入探讨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推荐理由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1895-1926》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新教育的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的紧密联系,深入剖析了教育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这本书不仅揭示了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提供了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教育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
教育工作者、学生
希望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应老师试图用场域概念解释近现代教育史,从历史方面讲,没有增加知识内容;从理论方面讲,没有任何新的理论创新,实在是很难说是一本好书。有一些可取之处大概是用布尔迪厄的术语把史实组织了起来,看起来好像能给人启发,但是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启发,或许这也是社会学看历史的硬伤。
场域大法好!
社会史角度的中国高等教育史,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的政与学,从人际网络、政治发展来看高等教育,颇有启发
引论加一星。不熟悉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但感觉作者对晚清到名教育制度变迁历史图景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教育远不只是公共品/人力资本问题,从帝制到民国到党国,教育体系在中国都是是核心政治议题。
真是一言难尽。 上篇比较尴尬,一看到“场域”理论来分析,就有点倒人胃口,不明所以。用一些名词,理一个框架,似乎有点意义,但细想,意义何在呢?到底是丰富还是简化了我们的理解,或者只是鸡肋。。。(可能最近历史的书读多了,药丸,我的炮楼要丢)。 中篇,聚焦1917-1923,蔡元培与北大,论述广,结论明,但似乎还可深入。蔡元培是我很想了解的人物,且作起点。学术社会,恍如一梦。今日大学(体制与内涵)应如何?或可回首再思。 下篇,地方社会与中等学校、国共,历史研究一直的关注;地域与出身、网络与嵌入,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或许应有所作为。有启发,但还是分析得有点简单了。(但是我好像不懂组织社会学,又药丸)。。。 所以,什么是历史社会学呢?
运用布迪厄“场域”的概念检视后科举时代的政治与社会。从历史学学科来看,没有新材料是硬伤。不过是一部历史社会学的优秀作品,对革命兴起做一种框架性的解释,应星应该算是开辟了革命史研究的一片新空间。
写得未免太简单应付了一些,得出的结论十分之不可靠
读中篇蔡元培。
运用了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但是似乎仅在上篇有所结合论述,总体感觉有点拼凑。
布尔迪厄,逃不过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