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万劫归来的封面

万劫归来

[美] 艾格尼斯·凯斯

出版时间

2017-01-31

ISBN

9787108057891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是艾格尼丝·凯斯“婆罗洲三部曲”中继《风下之乡》(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01711/ )后的第二部,在第一部里充满异域风情的殖民者生活叙述之后,笔锋陡转,讲述 “二战”期间作者一家在日本集中营的三年半经历。

1942年日本占领婆罗洲,作者与丈夫以及他们仅1岁半的儿子乔治,一起被关进集中营。身为俘虏,作者依然用作家特有的敏锐目光观察自己、身边的俘虏以及那些复杂的日本人——既暴虐成性又温文尔雅。

本书记录痛苦,却不渲染 痛苦,观察人性,却不抨击个体,笔触克制而动人,一时受到《纽约时报》书评,《时代》书评,以及《大西洋月刊》盛赞,并于1950年被好莱坞改编为同名电影(Three Came Home)。

艾格尼斯·凯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橡树园,出生后不久随家人迁居加州好莱坞。青年时期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一度任职当时很具影响力的《旧金山观察家报》。1934年与大英帝国北婆罗洲林业长官哈里·凯斯(书中的哈里)结婚,遂随夫远行,旅居当时的北婆罗洲首府山打根,生活写作。其主要作品为自传体三部曲《风下之乡》《万劫归来》,以及《白人归来》,叙述了她所经历的“二战”前、“二战”期间以及其后在南洋的生活及感悟。

目录
前 言 01
《时代周刊》的推荐序 03
自 序 07
01.天赐儿子 15
02.黑暗时刻 4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苦难的描述极度克制,极端环境下的自尊和自重深入人心,对哈里着墨甚少,但是与丈夫的感情之笃定,让人深思。睿智,幽默,坚定,对战争和人性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对爱和信念的坚定,对苦难的忍耐和抗争,都一一呈现。
相比作为异国游记的《风下之乡》,《万劫归来》几乎完全脱离了浪漫色彩,它是一本集中营幸存者回忆录,是带有深重苦难的个人记忆,是对地狱和地狱里的人性的刻画。写下、甚至是读完这样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
战俘营生活的日常,让人分外渴望自由和健康,更希望和平,只有这样才会有尊严的生活下去。结尾的描写,战俘的报复有人性的扭曲,更让人觉得战争的残酷。
看过前面的《风下之乡》再看这本《万劫归来》实在觉得很压抑。 在书中的这个时间段,我们的国家也在遭受着战争的苦难,所以看着书中作者描写的自己被虐待的情形,心里也觉得很难受。 在战争中孩子最是无辜,母亲为了能让孩子健康长大付出了很多努力,索性作者的孩子健康长大了,但是难以想象在战争中又有多少孩子失去了性命。 直到现在也依旧有很多国家处于战争中,也还是有很多无辜的家庭,有很多孩子遭受着苦难。 希望有一天“世界和平”不再只是一个愿望,希望以后再也没有战争吧。
真希望任何一个充满哲理地描述“下一次战争”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二战的历史中,东亚的战场似乎很少进入人们的视线。这是一个美国作家记录的与英国丈夫、孩子和其他欧洲战俘在被日军占领的英属殖民地的集中营中的三年半的岁月。作者写得很克制,用作家的思考,带着女性的优雅、母亲的坚韧、妻子的柔软和人的幽默和绝望,讲述着这场暴行和苦难。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精彩、每一丝感情都真实,但最让我动容的,是在食物急缺的三年多中,这里的母亲对孩子们分享和无私这一美德的保护。182cm的成年人,最后只剩了36kg,在这样的境况中,孩子们之间还能分享食物、快乐和爱。在极端状态下,人性的黑暗和光明都被无限放大。“战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让一个爱国的日本军人找不到比搜女人内衣更勇敢的事可做。这一切都为了什么?他显然并不知道。”
没有第一部好了。我说过,作者真诚又坦率的文字让人很容易感受到他对山打根的感情,但是这种真诚和坦率还是更适用于她对山打根有趣生活的描写,而不适用于有关战争和囚禁的严肃话题。这本所谓的婆罗洲三部曲第二部,事实上和风下之乡完全不搭边,作者给出的视角都很简单,简单到似乎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视角,所以内容密度先对松散,很多故事仅仅只是讲,并不是为了表达什么。读着读着我自己竟感觉到了无聊。
之前只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人被奴役的历史,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婆罗洲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被日本占领后,英国人的集中营生活。
“恨,可以强大而具有破坏性;而爱本身,却能滋养,单单靠爱,人就能挺过去。”
读到一半,我打开冰箱准备晚饭,忽然冒起无数的念头: “要省着点…… “这罐过期啤酒不能扔,可以换点什么……” “坚持下去,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凯斯以真正地“上帝”视角看待这场地狱经历,她克制地描述苦难,客观地看待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是真的把无论施害者还是受害者都看作人而非符号对待。看到她对战后须贺上校以及人们对日本军官的报复时最感慨,正如她写的,一切关乎人性的东西都没有变,善与恶的主体在不同阶段都是流动着的,每个人都不是天使,更重要的是环境。在看到2022年的上海后读这篇文章,某种意义上给了我一个窗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