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北宋士人师承与文学的封面

北宋士人师承与文学

汪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22-01-01

ISBN

978710115888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文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师承谱系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学术交流、情感纽带和文化传承。《北宋文坛师承谱系研究》引领我们走进这个独特的文学世界,揭示了师徒关系如何影响着士人的成长与作品的创作。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跟随学者的脚步,探索师门活动对文学立派、思潮发展以及个人风格形成的影响,感受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汪超,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后副教授,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学术成就。他不仅是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担任中国词学学会和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的理事,《宋代文学研究年鉴》的执行主编。在日本立命馆大学有过客座研究员的经历。他的研究领域广泛,集中在词学、宋明文学与文献方面。他曾参与傅璇琮先生的重要作品编撰,如《宋才子传笺证》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出版了多部个人专著和合著,例如2017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明词传播述论》。他的论文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如《文学遗产》、《光明日报》、《文献》和《浙江大学学报》等,数量众多。主持并成功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宋文坛师承谱系研究”,评价为“优秀”。此外,他还主持过博士后特别资助、教育部项目在内的多项省部级项目,并参与了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
推荐理由
《北宋文坛师承谱系研究》一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家学、师承与幕府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通过细致的研究和丰富的史料引用,作者揭示了北宋文人社会的师承观念、文学交流和师门活动的文学意义。这本书不仅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理解古代士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对中国历史、文学或教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阅读乐趣的作品。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
想了解师承关系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研究者
对于教育体系与社会文化互动现象关注的学者
喜爱深度阅读历史与文学交融作品的书友。
书籍脑图
目录
绪言
第一节 师承谱系的研究解题与理路
第二节 师承与其周边概念关系
第一章 北宋文坛师承谱系观念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能够感受到王兆鹏先生在序中说的这本书的特色之一,是老老实实翻检《全宋诗》《全宋文》《全宋笔记》《宋人年谱丛刊》等文献后拼合成的有机图景。第五章和第六章比较有意思,感觉第五章谈赠物,又落入了宋诗日常化的老话,谈同题的部分没有讲到诗,有点遗憾;第六章写真赞那部分是最有意思的,也拆成了单篇发表在《文学遗产》上。
开卷前,本以为此书是想如《宋元学案》般拉一个北宋文学师承谱系,没想到是以师承为线索,给文坛互动做了一个总论性的梳理。同《明词传播述论》一样,与其说是文学研究著作,不如说是历史学甚至社会学著作更为恰当。此书搜集史料巨细靡遗,几乎每句话都在密集引用史料,最后交织出一张大网,堪称集该话题之大成。但既已全面爬梳史料,若能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附录一份文学师承表,就更完美了。
虽然全面检阅北宋相关的文献,但是始终未曾克服分类讨论的弊端。诚如王兆鹏先生所言:“北宋文坛上,除欧、苏、黄门之外还有哪些师门?每一个师门又各有哪些生徒?我们并不了解。”(1页。尽管王先生本意是称赞本书,可是这个问题本书显然并未解决)另如王水照《北宋三大文人集团》、方健《北宋士人交游录》、梁建国《北宋东京士人交游》等书,作者似乎并未充分参考。作者比较喜欢将北宋所有士人置于同一时空,然后分门别类讨论与师承关系有关的具体问题。然而钱穆早已指出,北宋师道之尊存在从衰落向重振的漫长过程,因此作者所谓“北宋士人重视师承关系”一节显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更为关键的是,作者所述的诸多北宋士人师承交游的故事,与其他朝代似乎并无多大特殊之处。(可能只有北宋士人写真一章略有涉及)😹
学生喜爱诗稿,可据为己有。师长爱一好墨,学生无意奉送,老师出手强夺,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不过也足见苏门内亦师亦友,关系何等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