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封面

在中国发现历史

[美] 柯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2-07-31

ISBN

9787101034080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去理解美国学术界如何从西方中心主义转向更加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还能激发我们对历史研究的新思考。
推荐理由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这本书通过深入研究美国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揭示了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独特视角和深刻影响。作者不仅回顾了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演变,还探讨了“中国中心观”的特点、思潮与内在张力。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见解,而且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国际关系、比较历史学、中国历史以及美国学术思想感兴趣的读者
对学术研究方法和历史研究视角有深入探讨欲望的学者
以及所有希望拓宽历史研究视野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很强的方法论意义,可惜过于解构而缺少建树!换一个视角看资本主义萌芽论真的就还不错!
读中近史的都要看
①冲击和反应:“西方”概念时间上变化空间上模糊内涵上差异,内在异质,中国亦如;史实纷繁难以弥合,宏观体系无从个案层次场域之微观;②传统与现代:十九世纪欧洲遗产的停滞中国偏见,西方标准,以今日臆想论断故时方向;李文森:西力溶华旧思想并塑造新楷模;线性传统与现代之错误假设:对立断裂且此消彼长,以匀称概念使史实失衡(69如果说数学家只需考虑逻辑严密与否,那么史学家除此之外还有追查该逻辑是否真正发生过)③帝国主义论与世界经济论:西方罪行&中国怨气,时政&研究,批判思维;④三种转变:强调西力到重视华风,单数中国到复数区域,政治事件到多层社会;中国中心观:内部之因素视角&中国准绳-横向区域-纵向阶层-多学科化so研究之取向:文化的转向历史的,中西的转向前后的,跨越理念帝国主义,摆脱史观强迫史料
部分研究的综述还是做得太简化了
颇有知识社会学之意识,讨论了美国学者的深厚智识根源,学者世代更替及所处社会环境对于学术观点的影响等。对于内行人来说是方法论检视与批评,对我这样的外行人可算研究成果入门。先前说列文森之类著作可谓给研究中国树立坐标系,此书则反思数十年来美国学界使用的三大坐标系的问题,探讨新坐标系是否可能—事实上柯文应该会彻底反对所谓坐标系、框架一类思维模式甚至拒斥理论本身,但他所提倡的微观史是否可以/如何整合为宏观史,中国中心性如何树立,既然大家都是局外人则移情如何可能,都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思想史方面,所谓西方中心性对中国知识群体观点和政治议程的冲击,或非简单树立中国中心性可以概括。尤其是中共潜移默化利用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装点自身合法性,恰也是柯文所疑惑之为何局内人反重视外部因素原因之一。
本书是对早期美国学者所作的中国近世历史研究的深刻反思,值得历史系的本科生仔细翻看。尽管本书写成后将近40年来,美国学界的有关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的转向,比如新清史的出现、思想史研究的凋零、新文化史的继续扩张,以及对「西方中心or中国中心」的超越,但本书所陈的框架(西方中心观的三种模式和中国中心观的四个特点)与其相应的论述脉络,仍然是思考中国近代史时必须要面对(或许秘而不宣)的重要问题。
他是自身不断变化的实体,应该外部和内部结合起来看
经典。
太经典了,但是真的写的很不错
如果以今天的视角来解读,“中心史观”本身就是一种讹误,应当以去中心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历史,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协调去中心化的立场下实际上不平等的各种话语。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